
魂系铁军情 血融战地诗
发布时间:
2022-06-12
——新四军老战士董道恒与《军旅拾零》
前些日子,九江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董琦大姐送给我一本她父亲董道恒同志的诗集《军旅拾零》。拜读之后,感慨万千。新四军老战士董道恒同志投笔从戎,驰骋沙场,魂系铁军情,血融战地诗的豪迈气概深深感染了我,把我带到了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
董道恒同志生于1921年,在河南农村读过几年私塾,从小对诗词有着浓厚的兴趣。1937年8月,日寇入侵中华,董道恒同志毅然参加了桐柏山红军游击队,那年他才16岁。《投笔从戎》是董道恒同志参加革命后的第一首诗:
素怀投笔意从戎,且向征程万里行。
大海波涛抒壮志,高天云气任飞鹏。
峥嵘岁月堪回首,绚丽时光书彩情。
展日红霞染紫雾,中华奋发争春荣。
这首诗抒发了一个16岁少年投笔从戎、志在抗日的革命斗志和“大海波涛抒壮志,高天云气任飞鹏”远大抱负。这一年的9月25日,八路军115师3个团在平型关伏击日本第5师团21旅团辎重队,歼其1000余人。这是中国开战以来第一个歼灭战,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士气。董道恒同志得知平型关大捷的喜讯,欣然赋诗一首《抗日战略》:
日侵中华战火兴,山河沦陷赴征程。
精兵内战多情趣,抗日谈心不结盟。
大举西安扬正气,神州奋臂战乡城。
平型大捷添豪气,万众欢腾志勇增。
1938年春天,桐柏山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四支队八团,东进抗日路过大别山。董道恒同志的《东进攀越大别山》就写在东进的行军路上:
千军万马急东行,大别山横阻路程。
不怕峰高天险在,逢山铺路水填平。
1938年5月中旬,日军由合肥不断出动,形成大举进攻安庆态势,合安公路上几乎每天都有大量日军行动。新四军四支队经过侦察,决定在舒(城)桐(城)交界的大小关公路段设伏。大小关,位于桐城县城北20公里处,古称北峡关镇,两山相峙,形势险峻,历代兵家必争。一天,四支队八团二大队奉命,从西汤池出发,悄悄埋伏在日军经过的公路附近,战士们憋着一股复仇的怒火,一举歼灭邂逅之日军。董道恒同志用他手中的笔真实记下了这场《大小关伏击战》:
大小关前排战场,刀枪顿作闪银光。
日军伤死知多少?庆祝凯歌第一枪。
1938年冬天,新四军四支队八团在淮南路西黄浦山夜袭鬼子兵。董道恒同志对这次《夜袭》是这样描述的:
大雪纷飞冷气煎,千军健步踏冰川。
银盔素甲天兵降,一夜枪声捷报传。
1940年春天,国共两党在西北和华北的军事摩擦已渐渐告一段落。经过这一阶段的摩擦,国共两党在西北和华北的军事优劣已表现得十分明显。然而此时的华中地区,特别是江浙地区,已被蒋介石视为极其重要的战略要地。虽然这块战略要地此时已被日寇践踏,但蒋介石仍旧丝毫不能容忍共产党人染指其间。当蒋介石得知新四军第四支队进入皖东时,就曾经要求其撤回。其后,皖东国民党程汝怀部立即开始对进入皖东的新四军“以匪论剿”。此时的新四军第四支队,面临着天灾人祸的严峻考验。《战士的情操》就是讴歌这一时期新四军战士的:
风来雨去自悠悠,野菜南瓜水当油。
铺地盖天空气好,枪林弹雨度春秋。
1939年7月1日至1940年5月27日,新四军五支队司令员罗炳辉将军亲自指挥的三打皖东来安县城,使日伪军心惊胆战,使新四军声威大震,也使罗炳辉的威名广为流传。1941年秋天的一个夜晚,董道恒同志也在这里亲历了一场夜战,并即兴赋诗一首《来安县夜战日寇即兴》:
战罢甘泉饮水清,山河未复梦难成。
沙场激战回还夜,破屋寒风透月明。
1941年1月发生的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使新四军军部及部队近万人,遭到8万多国民党军队的围歼。新四军除少数部队突出重围外,其余大部分壮烈牺牲或被俘。国民党反动派对新四军的疯狂剿杀,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1942 年的津浦路一线,尸横遍野,房屋尽倒,一派凄凉景象。董道恒同志为此发出《1942年过津浦路目睹惨状有感》:
铁路东西草木深,田荒屋毁苦光阴。
横尸白骨抛山野,热血狂涛灭寇军。
1943 年早春,乍暖还寒的季节,日寇对我根据地展开了更大规模的“梳篦式”大扫荡。面对日军“梳篦式”大扫荡,我新四军针锋相对,除留一部与敌周旋,主力部队避开敌人,转移到“扫荡”圈外,隐蔽待机。日伪军在寻找新四军主力作战扑空后,转而分途集中兵力分区“扫荡”,我新四军指挥员审时度势,采用了圈内打小仗,圈外部队积极配合作战的方针,把日本鬼子打得焦头烂额,粉碎了敌人的“扫荡”进攻,进一步巩固了抗日根据地,鼓舞了根据地各阶层人民的斗争热情。董道恒同志的《轻骑战场》,就是此时新四军部队的真实写照:
战士英姿马上飞,烟尘不见柳堤微。
冲锋战马嘶声乱,杀敌横刀号角威。
日寇惊慌无从计,中华仇恨灭残贼,
神州男儿英雄志,收复山河万众归。
1944年5月30日,安徽省定远县日伪军400余人,滁县日伪军700余人,施集日伪军600余人,分数路“扫荡”淮南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侵占中心区的藕塘镇。其后兵力增至2500人。新四军第2师兼淮南军区主力第5旅跳出敌包围圈,采取“敌进我进”战法,对敌后方据点和交通线展开猛攻。第13团主力配合地方武装奇袭定远县城,突入城内,给守敌以重大杀伤。接着,第13、第14团各1个营在凤阳、怀远地方武装配合下,奔袭凤阳县殷家涧和三河集等日伪军据点;第10团和滁县、全椒地方武装袭击谭墩子、十字路、王家埠、孤子山等日伪军据点。日伪军受打击后被迫于6月3日仓皇溃退,藕塘镇等地均告光复。董道恒同志的《反扫荡》就写在这一年十三团由苏北兼程淮南反扫荡路上:
垂柳轻摇舞战船,行程百里一整天。
长空辽阔望无际,夺我山河今日还。
1945年8月6日,一架美军飞机在日本广岛投下了一颗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战争中使用的原子弹。8月9日上午11时30分,美国在日本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同一天,在延安枣园的窑洞里,毛泽东发表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号令“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应在一切可能条件下,对于一切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实行广泛的进攻。”8月10日,日本政府分别电请瑞典、瑞士,将投降之意转达中、美、英、苏四国,“日本政府决定无条件投降”的消息通过无线电波迅速传遍了全世界。8月15日正午,日本天皇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冈村宁次带领侵华日军总司令部的全体人员,集合在广场前聆听天皇“玉音”。直到广播结束,这些曾在中国土地上骄横一时的侵略者还目光呆滞地站在南京的烈日下。同一天,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命令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及其所属一切部队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投降。
“八·一五”之夜,是所有中国人的不眠夜。就在这不眠之夜,董道恒同志填词一首《忆秦娥——1945年日本投降有感》:
秋风烈,长空悬挂中秋月。中秋月,年年流浪,大仇谁雪?
江山沦陷枪声紧,神州岂让凶残虐。凶残虐,喜传佳讯,日降旗撅。
8年的抗日战争,董道恒同志参加了著名的淮南路西黄浦山战斗、黑元庙阻击战、淮南反扫荡以及山东临朐南麻战斗等数十次大小战役。
8年枪林弹雨的磨炼,8年铁血丹心的诗篇,使董道恒同志不仅成长为我军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而且为后来成为我军优秀的军旅诗人和画家打下了扎实的根基。
1949年,董道恒同志随部队南下来到福建。1950年以后,董道恒同志主持组建了十兵团卫生部直属医院、福州军区武夷山疗养院、南平九二医院、福州九三医院以及福州军区总医院,历任十兵团卫生部副部长,福州军区九三医院院长,福州军区总医院副院长。1957年毛泽东主席发布命令为军队干部授勋,董道恒同志被授予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同时还获得淮海战役、渡江胜利纪念章。1966年10月,董道恒同志因身体原因离开工作岗位,入住福州军区九江第一干休所(现为九江军分区第一干休所)休养。
定居九江,使董道恒同志了解了九江,爱上了九江。九江山青水绿、气候宜人、风景如画的人居环境,深深激发了董道恒同志心中的那份赤热的情感。他一生酷爱诗词书画,凭着几年私塾的文化底子和一份执着的追求,多年来孜孜不倦地耕耘着,写下了许多爱憎分明、歌颂祖国、赞美大好河山的好诗句。在最后颐养天年的日子里,董道恒同志除了诗词创作,他还拿起了画笔,学习国画,一笔笔、一张张,日积月累,没想到还成真的成为一名“军旅画家”了。画作不但在军内外多次展出获奖,还于2005年被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等单位评为杰出书画家。
董道恒同志于2006年5月5日病逝,终年85岁。董老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军旅拾零》诗集,却是给我们留下的无价之宝。研读它,就是研读史诗;珍藏它,就是珍藏历史!
(九江市新四军研究会 邱赤滨)
(作者:九江市新四军研究会 邱赤滨 编辑:admin)
上一页
上一页
网站版权: 江西省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 通信地址:江西省南昌市友竹路7号(新四军纪念馆)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友竹路7号(新四军纪念馆)
网站版权: 江西省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
本网站支持ipv6访问
SAF Coolest v1.2 设置面板 NHISS-ZJRH-MXASE-ZAZ
图片ALT信息: 江西省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
违禁词: 第一,最,一流,领先,独一无二,王者,龙头,领导者,极致,
修改浏览器滑块样式: 4px,4px,#f00
无数据提示
Sorry,当前栏目暂无内容!
您可以查看其他栏目或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