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智大勇 力挽危局——皖南事变时的刘少奇
发布时间:
2022-06-12
大智大勇 力挽危局
——皖南事变时的刘少奇
苏北盐城成为皖南与延安联系的纽带
座落在苏北盐城串场河畔的孔庙,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历经兵燹战乱,渐近荒废。1940年11月,由陈毅代总指挥、刘少奇任政委的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从海安迁驻这里,古庙一改往日的萧条,成为华中敌后令人瞩目的军政要地。
1941年新年伊始,沐浴在根据地和熙阳光中的盐城街市,弥漫着一种迎新的气息。但与之形成极大反差的是,指挥部的气氛显得异常紧张和沉闷。人们神色严峻,步履匆忙。
这天,刘少奇与陈毅正在中厢房指挥室焦急地等待着。室外气候的寒冷倒让人不以为意,而政治气候的寒冷,却深深刺痛着他们的心。
“皖南军部遵令北移至茂林地区,突遭国民党七万余众的重重包围,军部损失惨重,目前仍在拚死突围中。”
昨天,当延安来电通报这一情况后,整个指挥部都震惊了,虽然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阴谋早有端倪,但对其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突然袭击奉命转移的新四军军部,还是出乎意料的。震惊之余,大家对顽固派同室操戈的罪恶行径表现出极大的义愤。
作为中共中原局书记、华中总指挥部主要负责人的刘少奇,更是心急如焚,在愤慨的同时又夹着深深的焦虑。由于这两天电台未能与皖南取得联系,那边的局势变化不得而知。蒋介石已经撕下了伪装,以七万之众张开口袋准备吞没这支华中抗日的中坚力量,其局势的险恶不言而喻。刘少奇敏锐地觉察到在这阴谋的背后潜伏着一种巨大的危机,而这种危机的扩展必会危及整个中国的抗日前途……。
突然,匆匆而来的机要秘书报告:“皖南来电了,现正在抄译”,刘少奇迅速来到译电室。
电报是叶挺和饶漱石发来的:“今(九)日晨在北进,又受包围,现在集全力与敌激战,拟今晚分批突围北进。项英、国平于今晨率小部武装不告而去,行方不明。我为全体安全计,决维持到底”。
接到这一电报,刘少奇不禁大惊。
译电室气氛显得沉重凝固。突然,刘少奇洪亮的声音打破了沉默:“立刻给叶军长发电,以中原局名义,希望他们极力支持,挽救危局,全力突围走苏南,我们令二支队接应。”
刘少奇随即将叶挺与饶漱石的电报内容转发延安。毛泽东接电后也不禁大吃一惊,他不知道项英的“不告而去”究竟意味着什么?于是急忙同朱德电寻刘少奇:“我们尚未接到此项消息,他们何时离开的,现到何处,希夷、小姚(即饶漱石)情形如何,望即告我们”。
10日,刘少奇致电毛泽东、朱德、王稼祥说:“他们在何处及情况如何我亦不知,二支队在江南集结,待命行动接应他们,亦不知他们行动。他们应从泾县以北青弋江、宣城向朗溪东进才安全,而先向南行动到茂林拖了许多天,致受敌包围。”
这时,刘少奇又接到被围中的叶挺、饶漱石给他并转延安的急电:“支持四日夜之自卫战斗,今已濒绝境,干部全部均已准备牺牲。请即斟酌实情,可否由中央或重庆向蒋交涉立即制止向皖南进攻,并按照原议保障新四军安全移江北及释放一切被捕军部工作人员。”
情况已万分危急!刘少奇从电报的字里行间仿佛能感受到皖南那惨烈的场面,同时也有一种揪心般的疼痛。出乎预料的是,这时他突然接到项英发来的电报。电报是发刘少奇并转中共中央的,项英报告了他离队突围的经过:
“今日已归队。前天突围被阻,部队被围于大矗山中,有被消灭极大可能,临时动摇,企图带小队穿插绕小道而出,因时间快要天亮,曾派人〔请〕希夷来商计,他在前线未来……今日闻五团在附近,及赶队到时与军部会合。我坚决与部队共存亡。”
刘少奇随后又连续收到毛泽东、朱德、王稼祥联名发来的电报:
“你们转来叶、姚电悉,叶、姚是完全正确的,望你们就近随时去电帮助他们,并加鼓励。”
延安同时要求刘少奇转电叶挺、饶漱石,希望他们用游击方式保存骨干,力争转移到苏南。
1月12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通过了由毛泽东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皖南新四军由叶挺、饶漱石负责领导、项英随军行动北上的指示电。
在皖南军部突围战斗酣热之时,在苏北盐城的华中总指挥部始终保持着与皖南的联系,并成为延安与皖南联系的纽带。不久,刘少奇又接到叶挺军长来电,告知除了傅秋涛率两个团打到泾县、宁国间,余均被包围于茂林附近,他们决定死守硬拚到最后一人一枪。同时要求转告中央迅速向蒋介石、顾祝同交涉,并望苏北能有所行动以为声援。
刘少奇将叶挺电报内容转告延安后,迅速来到作战指挥室的一间厢房,与陈毅、参谋长赖传珠一起研究“苏北有所行动以为声援”的问题。
时间紧迫,刻不容缓,多一分拖延就会增加一分死亡。除了要向重庆交涉外,军事上必须有所配合。然而,盐城与皖南遥隔千里,远水救不了近火,怎么办?
突然,刘少奇在苏北军用地图前用红铅笔将兴化、曹甸一线重重地划了一个圈。那是韩德勤领导的国民党江苏省政府所在地,也是苏北反共军事政治力量的指挥中心。
“韩是蒋介石的嫡系,如果将他包围,摆开进攻态势,有可能逼使蒋介石在皖南的军事行动有所收敛。此举将对时局产生影响。”刘少奇的声音铿锵有力。
“对头,这叫围魏救赵。另外再向中央建议,令一一五师所部把山东沈鸿烈也包围起来,这样交换的筹码就更重了,逼得老蒋不得不慎重考虑。”由于激动,陈毅原来就高亢的四川话,更显得掷地有声。小屋的决策,一字千钧,它不仅牵动着皖南、苏北,而且影响华中和全国。
决策已定,刘少奇推开了两扇大门,不禁眼前一亮,门外站满了指挥部机关的指战员。自从皖南事变第一天起,指挥部里请战之声就不绝于耳,请战书雪片似的飞来,有的甚至是用血写的,纷纷要求过江向顽固派讨还血债,为皖南牺牲的将士报仇。
刘少奇深深地被这同仇敌忾的气氛感动。他完全理解大家的心情,在这些干部战士中间,有不少是从皖南跟随陈毅到苏北的,他们对重峦叠嶂的皖南云岭,茂密的森林和竹园,无不充满着美好的记忆和感情。而这一切顷刻之间竟成了腥风血雨的屠场,怎不令人痛心与愤怒。
刘少奇激动地对大家说:“同志们的心情我完全理解,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卑劣行径我们是要予以反击的。但斗争还要讲究策略,因此,我要求大家一方面作好准备,随时反击顽固派的内战行为;另一方面,同志们必须在危急时刻保持冷静,要顾全大局,遵守纪律,不轻举妄动,以待党中央命令。”刘少奇的话高屋建瓴,大家觉得精辟实在,无不折服。
12日,刘少奇、陈毅致电毛泽东、朱德、王稼祥,报告皖南部队“已激战六昼夜,死伤已重,弹尽粮绝已至绝境”,提出:“请陈(光)、朱(瑞)、罗(荣桓)准备包围沈鸿烈,我们准备包围韩德勤,以与国民党交换。是否有当,请毛、朱、王立复并告朱、陈、罗执行。”
中共中央于13日复电:“同意刘少奇、陈毅十二日意见,苏北准备包围韩德勤,山东准备包围沈鸿烈,限十天内准备完毕,待命攻击。山东由朱、陈、罗负责,苏北由刘、陈负责。以答复蒋介石对我皖南一万人之聚歼计划。”
刘少奇和他的战友们又立刻开始进行紧张的战斗部署……
刘少奇在关键时刻的重要建议
1941年1月14,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不会被忘却的日子。皖南军部的新四军将士,在突围战中终因寡不敌众,数千人被俘、死伤,叶挺军长被扣,袁国平牺牲,项英、周子昆下落不明。
以上情况,刘少奇是第二天从中央转发的关于何应钦致国民党各部队急电的通报中才知道的。
刘少奇深邃的目光注视着远方,愤懑、哀悼的感情紧揪着他的心。旷野上萧瑟的寒风仿佛在唱着悲痛的挽歌,四周静极了。华中抗日的局面,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急遽变化的严重形势,催逼着刘少奇必须迅速作出反应。
此时,在延安的中共中央也在紧张地商讨着对策。
出于一种紧急声援皖南新四军的考虑,毛泽东和朱德、王稼祥在13日给刘少奇及有关领导人的电报中即指出:“如皖南部队被蒋介石消灭,我应坚决彻底干净全部消灭韩德勤、沈鸿烈,彻底解决华中问题”。同一天,毛泽东在另一封给刘少奇、陈毅的电报中又指出:我在政治上军事上立即准备大举反攻。
第二天,毛泽东又把这一意见电告各战区八路军、新四军负责人,指出:“中央决定在政治上军事上迅即准备作全面大反攻,救援新四军,粉碎反共高潮。”“除已令苏北、山东迅即准备一切待命消灭韩德勤、沈鸿烈,同时发出最严重抗议通电,并向蒋介石直接谈判外,我华北各部须遵令提前准备机动部队,准备对付最严重事变。”
这是毛泽东在对皖南部队突围尚存一线希望情况下作出的决策。应该说,这一决策也是和刘少奇的建议有关的。
皖南新四军军部遭致重大损失后,毛泽东基本上仍持上述主张。1月15日,毛泽东出席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关于皖南事变的发言。在谈到处理皖南事变的方针时,他说,对于皖南事变,我们要实行全国的政治反攻,像前年我们反对第一次反共高潮时那样的非常强硬的态度。只有不怕决裂,才能打退国民党的进攻。
同一天,刘少奇接到毛泽东致周恩来、叶剑英并告彭德怀、左权、刘少奇、陈毅的电报,其中称:“蒋介石一切仁义道德都是鬼话,千万不要置信”,“中央决定发动政治上全面反攻,军事上准备一切必要力量粉碎其进攻”,“除苏北、山东迅即准备一切待命进击韩德勤、沈鸿烈外,华北部队亦须提前准备机动部队,以对付最严重的形势”,“只有猛烈坚决的全面反攻,方能打退蒋介石的挑衅与进攻,必须不怕决裂,猛烈反击之,我们‘佳电’的温和态度必须立即终结。”
可以认为,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此时的立足点,是准备政治上、军事上的全面反攻。
这时的刘少奇却表现出了一种异乎寻常的冷静。
目前,国共关系由于皖南事变而出现了一触即发的全面军事冲突危机,它将给整个中国抗战形势带来何种局面?这是不能不考虑的至为重大的问题。在审慎地分析时局、分析中央意图后,刘少奇认为:现在皖南军部已遭损失,我军事动作已失去挽救皖南的作用,再实施这种作战方案并不利于促进时局的好转。况且从全面来看,国民党当局尚未对日投降,皖南仅是局部冲突,尚未引起国共全面破裂。因此我之对策应在政治上对国民党的阴谋进行全面揭露,在军事上除个别地区外则应避免全面冲突,这样我们即能赢得主动权。
刘少奇决定把自己的意见电告中央,以协助中央制订策略。他在详细地梳理了自己的思路后,于15日致电毛泽东、朱德、王稼祥:“现叶、项已被俘,皖南新四军已全部歼灭。中央决定在政治上、军事上准备作全面的大反攻,这里的同志于气愤之余亦有立即举行反攻之主张。然根据各方面情况平心静气一想,我有下列意见,望中央考虑。
(一)全国局面国民党未投降,仍继续抗战,对共产党仍不敢分裂,且怕影响对苏联的关系,在皖南消灭我军蒋亦曾下令制止,即证明蒋生怕乱子闹大。在此时,我党亦不宜借皖南事件与国民党分裂。何应钦下令只说严防我军报复,未说即此在全国乘机进攻我军。(二)目前华中我占领地方很大,兵力不够,仍不能巩固……故以华中来看,能在半年或一年以内不发生大的战斗,肃清土匪,巩固现有地区,对我有利。(三)韩德勤现在正利用水网加筑工事,深沟高垒,屯集粮食。故我彻底消灭韩德勤部极为困难,即打开一二个保垒,消灭他一二次增援部队,问题仍不能彻底解决。山东沈鸿烈情况,我不知道。”
刘少奇之后向中央提出了一个重大建议,即:“以在全国主要的实行政治上全面大反攻,但在军事上除个别地区外,以暂时不实行反攻为妥。”
这里,刘少奇与中央方针的区别在于,军事上暂时不实行反攻。刘少奇还进一步分析认为,军事上全面反攻,无论何种方式,均无胜利把握,亦无大利可图,且系进攻性质,对人民、对部队、对统战朋友均无充分理由。因此,实行全面军事反攻,对我不利,且有极大危险。而在军事上不全面反攻,“我在政治上有利,军事上稳健”。
对于政治上的大反攻,刘少奇是非常赞成的,并向中央建议采取三条措施。主要是: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宣传抗议皖南事件,揭露国民党分裂行为,以弧立顽固派;向国民党提出严重抗议并提出善后条件,如不能完全答复,将宣布新的报复手段,“以此威吓国民党不敢向华中我军进攻,以求得华中休整与巩固的时间至半年或一年,则对我甚有利”。
应该说,刘少奇的意见是冷静、客观的。在国共合作尚未走向全面破裂,民族矛盾仍是主要矛盾的情况下,军事上对国民党的全面反攻是不可取的。
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接受了刘少奇的这一重要建议,很快确立了“在政治上取猛烈攻势,而在军事上暂时还只能取守势”的方针。这是一个在重大历史关头作出的一个重大决策。历史证明,刘少奇在关键时刻又为中华民族做出了一个重大贡献!
一封电报与新四军重建军部
刘少奇知道,对国民党顽固派不能抱任何幻想,要取得斗争的主动权,就必须在各方面有备无患。皖南事变发生后,对华中各地影响很大,目前人心不定,激愤者、悲观者兼而有之,因此首先必须立刻稳定军心民心,才能保证部队的战斗力,以应付时局变化。
在连绵不绝的思绪中,他眼前蓦地一亮,纷繁的思路渐渐往一点汇聚,焦点越来越清晰:
必须立刻向中央建议,恢复新四军军部,这样既可以针锋相对,反击国民党顽固派的阴谋,又可
以加强我在华中军事力量的统一领导,重整军容,振奋士气。想到此,少奇迅速拟就电文,一行赫然醒目、千钧之重的大字跃然纸上:“拟在苏北成立新四军军部,并以陈毅代军长”。 这份电报充分表达了少奇深邃的战略思想和驾驭时局的过人胆识。
当时在苏北重建军部的最大优势,就在于有华中总指挥部的基础。正是这一完整而有效的指挥系统的存在,才使得刘少奇在危急关头有这样的信心和决心。同时,它也是中共中央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同意在苏北重建新四军军部的重要依据。
1月20日,延安发布毛泽东为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起草的重新组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
“兹特任命陈毅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代理军长,张云逸为副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着陈代军长等悉心整饬该军……为保卫民族国家,坚持抗战到底,防止亲日派袭击而奋斗。”
23日,刘少奇与陈毅等新四军将领发表就职通电,“惟望全国袍泽,共矢抗日之忠诚,勿为奸邪所蒙蔽,拒绝内战,一致对敌。”
25日,新四军军部重建大会在苏北盐城隆重召开,大会由赖传珠主持,刘少奇宣读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命令:
“国民革命军新四军抗战有功,驰名中外。军长叶挺,领导抗敌,卓著勋劳;此次奉命北移,突被亲日派阴谋袭击,力竭负伤,陷身囹圄。……除对亲日派破坏抗日、袭击人民军队、发动内战之滔天罪行,另有处置外,兹特任命陈毅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代理军长……
全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接着,陈毅代军长宣誓就职并发表就职演说。
新四军在苏北重建军部以及代军长陈毅宣誓就职的消息很快传遍全国。八路军一一五师、一一九师、一二0师以及晋察冀军区、山东军区、抗大总校等兄弟部队纷纷发来贺电,誓作新四军坚强后盾。
至此,新四军掀开了它历史的崭新一页。新军部辖七个师一个独立旅共九万之众。那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必然要对中国抗战发生极大影响。
作为新四军新领导人的刘少奇仿佛已经看到整个华中大地战马奔腾,铁流滚滚。那是一个颇为壮观的场面,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再现……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c58dd301009r6x.html
(作者:佚名 编辑:admin)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网站版权: 江西省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 通信地址:江西省南昌市友竹路7号(新四军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