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梦 回 芦 苇 荡
发布时间:
2022-03-19
—记忠诚的战士、至亲至爱的父亲李健
唐东平(南昌)
曾经看过许多书画展,然而,当我参观“铁的新四军——红色记忆”经典美术作品展时,竟然瞬间被震撼。那一幅幅的画面里有新四军的魂、有华中抗日根据地的魄,还没有哪一个画展能令我如此动情、如此倾注。
水墨画《雁南飞》中,蒹葭苍苍,一位新四军女兵在芦苇荡畔吹着口琴,眺望着远方,粗犷、原始、自然的水乡之美.┅┅。我伫立画前久久不愿离去,不知不觉融入其中,回到了六十八年前跟着爸爸妈妈在芦苇荡绿色帐蔓里的游击生活。
当时,敌顽大肆“清剿”,父亲怕把我寄养在老百姓家里不安全,就把还不到两岁的我一起带进了芦苇荡。父亲又怕我的哭声引来在湖荡中疯狂“清剿”的敌人,威胁到战友们的安全,他郑重地叮嘱母亲:“如果遇上敌人,你一定要用被子把小东平捂紧!”
“那会把她闷死的!” 母亲惊叫起来。
“女儿是我们的宝贝,可是为了大局,为了同志们的安全,我们必须作出牺牲!”
听着父亲凝重而坚定的话语,身为县委保卫科长的母亲默默流下眼泪,下狠心悄悄把我送到一位老奶奶家寄养。由于老奶奶和乡亲们冒着生命危险的掩护,我多次躲过敌人的搜查,幸运地活了下来。
而几个月后,19岁起就舍生忘死转战在水网地区、时任县委书记、年方29岁的父亲,却牺牲在芦苇荡里。他的遗体第二年才被发现,永远的芦苇荡之殇!
2015年8月6日记者采访我时问道:李健烈士在你心中是什么样的人?
积淀在我心底的话冲口而出:忠诚的战士!至亲至爱的父亲!
忠诚 断敌水运
1940年9月,担任兴化城工委书记的李健接中共苏北区委副书记陈丕显同志“尽快切断韩德勤部水上运输线”的指示,立即通过地下党组织,秘密动员船工悄悄把装载武器给养的21艘机动船的重要部件拆卸转移,致使韩德勤部在黄桥战役中水上运输完全瘫痪,有力地支援了正面战场和新四军东进抗日。
忠诚 智慑敌胆
1940年10月,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兼鲁苏战区副司令韩德勤在兴化城李氏祠堂,为在黄桥战役中毙命的敌89军军长李守维开“追悼会”。李健利用在警察局工作的公开身份,乘参与布置灵堂之机,巧妙地制造了轰动一时的“挽联事件”。当国民党各方要人鱼贯而入时,却在会场显眼处看到一幅犹如重磅炸弹的挽联:
上联:摩擦分裂走向死路
下联:抗日团结才有前途
横批:李守维死了
落款:兴化民众公挽
这幅锋芒尖锐的挽联,让在场的要人们惊慌失措,丧魂落魄。韩德勤更是气急败坏,下令全城戒严,捉拿共产党,结果一无所获。
忠诚 坚持统战
1940年11月,李健奉命到兴化农村开辟抗日根据地。次年1月7日,李健任中共兴化县委组织部长,6月间调任民运部长。
针对兴化地区敌伪、顽、我斗争错综复杂的情况,李健采取 “化敌为友”的策略,努力与一切爱国人士合作。
1941年10月,苏中区党委指示李健兼任兴西特派员。兴西地区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新四军一师二旅、六师十八旅和苏中一、二分区的交通要道。兴西地区的中堡、时堡、黄邳一带为地主武装陈朗轩(陈照明)、高德才、邹如山等部所盘踞。他们慑于日军的淫威,被迫接受了伪自卫团的番号,团部分别驻在我方人员往来的必经之地东旺庄、黑高庄、顾赵庄。李健认为如端掉陈朗轩等部,不一定对我方有利,决定以“化敌为友”为上策。他不避艰险,深入陈部谈判,要陈“身在曹营心在汉”,保证我方人员通行无阻。
经过李健晓以民族大义、入情入理的说服动员,陈朗轩等防区终于成为了我方的“安全通道”,我方人员只要打个暗号(伸出四个手指)就可顺利通过。我部吃粮偶有困难时也向他们借过;日伪军下乡“扫荡”,他们提前告知情况;我方也曾将女同志和病弱者藏到他们那里;有一次我部几个同志路遇日军,由于他们的掩护才安然无恙。
在李健的启发教育下,地主出身的知识青年张镇毅然率部接受新四军改编,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李健还做了伪乡长邵元洪的统战工作,后介绍邵元洪加入中国共产党。
由于李健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兴化各阶层爱国人士和地方实力派向共产党、新四军靠拢,为以后召开县政扩大会议、建立参政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3年9月李健任兴化县县长,到职后即召开第一次县政扩大会议,开展民主建政工作。他与参政会筹委会领导成员和各阶层爱国人士平等协商,合作共事,深受大家的拥护,当选为参政会筹委会主任。
1944年5月,兴化县参政大会顺利召开。
忠诚 打坝阻敌
兴化为水网地区,日伪下乡“扫荡”时凭借速度快、火力强的汽艇横冲直撞,给抗日根据地造成重大损失。1944年夏,兴化再度进行大规模的打坝运动,即在重要河道上用木桩、树木、砖瓦、破船、石磙、泥土等打封锁坝,阻滞日伪汽艇的行动;在大草荡里打交通坝,利于我方行动。李健深入永丰区,宣传群众,推动了永丰区打坝工作的进展。永丰区的打坝经验,很快在苏中二分区全面推广,在反“扫荡”、反封锁、反伪化斗争中,显示出巨大的威力。
忠诚 抗战最后一役
1945年8月,为解放兴化,时任江苏省兴化县县长的李健组织筹集了大批粮草船只支援新四军。此役拔除了日顽插在我苏中解放区的一个大钉子,使泰州、东台、兴化、盐城连成一片。延安新华社和《解放日报》都为此发了消息和评论。
1945年12月,粟裕司令员亲自指挥的抗日战争的最后一役——高邮战役打响。时任江苏省高邮县县委书记兼高邮团政治委员的李健,专门成立了总后勤部,调集民工15000人,征用民船500条,组织民兵3000余名,抢运粮草75万公斤,准备了大量的攻城器械(包括用大桌子和棉被做成的“土坦克” ),还组织了运输队、担架队、救护队,全力保障了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的胜利。
忠诚 坚定敏锐
1946年10月,新四军主力北撤,强敌压境。地委决定全面开展游击战争,要求各县长期坚持原地斗争,做到“县不离县,区不离区,乡不离乡”。父亲组织干部统一思想认识,开辟坚持敌后斗争的局面。
当敌顽疯狂进行“清剿”,正需要武装力量支持高邮游击战争时,地委调走了高邮唯一的武装力量高邮团。父亲坚决服从地委决定,一边稳定大家的思想情绪,耐心教育大家树立全局观念,一边成立并加强县行动大队。
当敌顽加强“连保连坐”的保甲制来离间共产党和群众的关系时,李健相信群众、开展“一封信”和“红纸封”活动,宣传、解释、争取、发动群众。
当斗争最残酷时,党内思想一度比较混乱。李健以“加强党内无产阶级思想意识,克服党内非无产阶级思想意识”为中心,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号召大家不妥协、不动摇,团结一致、依靠群众,保卫秋收,保卫土改,为坚持敌后斗争、恢复阵地打牢了思想基础。
面对很短时间内干部牺牲了500多人、县委班子也牺牲了一大半的空前惨烈的现实,李健敏锐地意识到“县不离县,区不离区,乡不离乡”的指示不符合游击战争的原则,不利于坚持敌后斗争。他冷静思考并探索坚持敌后斗争的正确指导思想和方针策略,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将“生根立足”作为坚持敌后斗争的指导思想,创造了“恢复阵地,生根立足”的经验。“生根立足”经验被苏中区党委作为坚持敌后斗争的三大经验之一在苏中地区迅速推广。
李健为失去众多朝夕相处的亲密战友而悲愤交加,又被频繁的战斗和艰苦的生活累得经常吐血。他坚持武装穿插,让人民知道新四军还在,带领同志们深入敌后,露宿草荡,组织生根立足、建立基地。高邮县委班子经受住了考验,思想稳定,在内线的斗争力量越战越强。
忠诚 勇往直前
高邮县委在内线的斗争力量日益壮大,引起了敌人的恐慌。
1947年10月27日开始,国民党陆军、海军纠集兴(化)、高(邮)、宝(应)、盐(城)四县的地方武装共计3千余人水陆并进,对高邮临东临南地区疯狂发动大规模的“梳篦式清剿”、重点“驻剿”,企图全歼高邮县委领导的内线力量。
李健带领县委干部和行动大队进入茫茫芦苇荡与敌周旋,继续坚持斗争。
1947年10月31日夜,在刘家沟被数倍于我的敌人重重包围时,李健立即组织大家突围,战斗异常激烈。在行动大队的掩护下,李健和一些同志冲出重围,退到刘家沟西北的芦苇荡里。在草荡里,母亲遇见了父亲,见被父亲派去收步哨的警卫员还没回来,就劝父亲跟他们一起撤。父亲立即说:“你不要管我,你的责任是赶快组织同志们安全撤离!”说完,他自己冒着生命危险,划船去阻击点组织指挥行动大队的同志们突围,谁知这一别竟成生死之别。
至亲至爱
新生命的诞生是父母最幸福的时刻,然而在我出生时,父亲却无暇体验徘徊不定、焦灼不安地期盼孩子出生的心情,也没能在第一时间冲进产房亲吻宝贝女儿、感受当父亲的兴奋与快慰。1945年8月31日那天,父亲正在全身心地组织动员兴化人民全力支援新四军解放被日寇占领的兴化城,实在没时间顾及我。相信战斗胜利和女儿出生的双喜临门,会拂去父亲的身心疲惫,带给他温馨与喜悦。我似乎感受到父亲轻轻地抱着我、温柔地亲吻我,来不及刮的胡子扎疼了我,我却无法摆脱,不住地摇头。
解放后,兴化县政府将由高邮划归兴化的黄邳区命名为“李健区”,后又将李健区所辖“烈士乡”改名“李健乡”。1997年在从江苏省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戴为然、储江等老前辈的关心和倡议下,原李健乡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在乡政府所在地陆阳村(现李中镇兴健村)修建了李健烈士陵园。陵园位于李中河与顾赵大河交界处,占地约2200平方米。陵园的西北角是1991年建成的刻有“李健烈士永垂不朽”的烈士纪念碑。碑高约20米,底座上刻有李健烈士的生平简介。陵园的东侧设有51块大理石小墓碑,分别刻着51名从周边村庄迁移过来的烈士的生平简介。陵园内栽有柳树、柏树,北侧的水面上建有亭阁、回廊,清新幽静。陵园已成为当地及周边地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4年12月,为了较为系统地总结江西省新四军研究会宣讲团“拓建教育基地十周年”的工作,我翻开了父亲的遗作《发动群众与建立基地》和《谈生根立足》。当再次读到文章中关于“如何掌握发展规律”、“不满足穿插,深入一步建立基地是发展的新阶段”、“根据具体条件有计划进行”、“普及上的提高,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等论述时,我发现父亲原来就在我身边:他的精神在潜移默化地引导我,他的基因早已传入我的身体、注入我的生命、并将伴随我一生。我深深地感受着父亲的坚毅、顽强、无畏、忠诚!
在传承的践行中,我明白了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来源于忠诚。
我会永远心甘情愿地做应该做的事、坦坦荡荡地走应该走的路、无怨无悔地做应该做的人。
江南的水乡,芦苇在秋风中摇曳,我静静地倾听它轻轻的絮语,在金色的芦苇荡中朦胧入梦,梦回高邮、梦回兴化,梦回那片魂牵梦萦的芦苇荡。
那片芦苇荡不只在梦中,也在我的心上缓缓淌过,带走了我心中的迷茫,带给我那新四军的魂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魄。
芦苇荡、芦苇荡┅┅,我的为人民尽天职的至亲至爱的父亲!女儿想念您!
女儿在用口琴为您吹着《新四军军歌》,您听到了吗,爸爸?
如果您听到了就告诉我,好吗,亲爱的爸爸?
爸爸、爸爸、爸爸┅┅ ,告诉我、告诉我、告诉我┅┅
(作者:唐东平 编辑:admin)
下一页
下一页
网站版权: 江西省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 通信地址:江西省南昌市友竹路7号(新四军纪念馆)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友竹路7号(新四军纪念馆)
网站版权: 江西省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
本网站支持ipv6访问
SAF Coolest v1.2 设置面板 NHISS-ZJRH-MXASE-ZAZ
图片ALT信息: 江西省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
违禁词: 第一,最,一流,领先,独一无二,王者,龙头,领导者,极致,
修改浏览器滑块样式: 4px,4px,#f00
无数据提示
Sorry,当前栏目暂无内容!
您可以查看其他栏目或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