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民团结是胜利之本军民团结是胜利之本
发布时间:
2022-03-19
军民团结是胜利之本
——毛泽东与新四军的双拥运动
谢勇武(九江)
来六支队是新四军第二师领导下的地方武装。她积极打击日伪军,宣传群众,动员群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就如同一把钢刀,插在了日伪心脏南京。
一九四四年一月二十七日(正月初三),来六支队一举攻克敌伪重要据点——雷官镇,全歼守敌三百余人。为防止敌伪进行偷袭报复,来六支队司令部从张王营移驻到竹镇以西十余里的东曹村。派六连进驻东曹以南三里的东戴庄。
该庄有二十来户人家,两户中小地主,五六户富农,其余大多为中农,只有少数几户从外村迁来的佃农。在当时是个较富裕的小庄子。村民中有一部分人经常往返于六合、南京、徐州一带敌伪占领区,跑单帮做生意。由于东戴庄是新开辟的地区,人民群众对我党我军的认识不足,存有一定疑惧。加上敌伪的反动谣言和诽谤,如什么“新四军是共产军,专门打富济贫,实行共产共妻,要把青年人抓去打仗,把年青姑娘和新媳妇送去前线慰劳军队”等等。造成东戴庄群众的疑惧和不满。
当六连到东戴庄时,老乡们躲的躲,藏的藏,还把日用的家具全部藏起来。就连炊事班挑水做饭都借不到水桶。连里两头用来驮运东西的小毛驴,刚栓到庄边一户农民门口的小树上,立时受到这家主妇的指责:“这些军队不讲道理,小驴将我家的树啃坏了。”炊事班长刚申辩几句,几个村民就吵了起来,一直闹到连部。
六连连长陈尚文,连党支部书记储少武(当时该连没有指导员)感到驻扎在该庄较难同群众搞好关系,在向支队政治处汇报工作时,要求另换一个驻地。
支队领导同志对他们说:该庄地形好,是掩护支队司令部乃至整个县级党政机关安全的重要屏障。不能轻易放弃这个庄子,必要时还要坚决固守住。你们要有信心,下决心同东戴庄群众搞好关系,决不能搞僵。人民群众是看事实讲道理的,要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启发教育他们,多替人民群众做些有益的事情。支队领导还说:毛泽东同志说过:“要得到群众的的拥护……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参见《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1934年1月27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133页)这样,人民群众看到我军的实际行动,认清了同他们切身利益的密切关系。一切反动谣言都会不攻自破的,群众的顾虑和怀疑也会自然消失的。我们一定会得到老乡们的支持和拥护。
陈连长和储支书回连时,支队政治委员谢曙光又对他俩说:“有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就犹如增添了我们的耳目,就有主动权。我们不是常说,人民群众是水,我们是鱼吗?我们有了水,就能象鱼一样在江河湖海中任我游来游去。水还能覆舟呢!我们就是要发动群众,用人民群众之水,去覆敌伪之舟!到那时,敌伪就奈何不了我们,而我们则会将敌伪消灭!因此,你们一定要开展大规模的群众工作。增强军民团结,就是增强我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陈尚文、储少武两同志回到连队后,立即召开了支部大会,研究讨论了如何开展群众工作。储少武同志根据支队领导的指示,号召全连党、团员要以身作则,带领全连战士,来一个为人民群众做好事的竞赛活动。就这样,一个帮助老乡搞生产、做家务,宣传我党我军抗日救国政策的群众性活动开始了。
六连提出了开展“满缸”运动(每天将房东的水缸挑满),将指战员分成若干个群众工作小组,分片包干。首先做好房东的工作,同房东疏通感情,取得信任,继而影响四周邻居,逐渐扩大到全庄。
平日里,每天帮助房东挑水劈柴,打扫房里房外的卫生,房东的水缸总是满满的。农忙时,帮老乡们挑肥、割麦、打场,一直到帮助喂养小鸡小鸭,受到群众的欢迎。
一九四四年夏季有一天,老乡们都外出下地干活去了。走时还是晴空万里,突然间雷电交加,下起了倾盆大雨。庄子周围的打谷场上,晒着满地的麦子和油菜籽没人收。六连的指战员立即不顾自己晒在外面的衣物和其它东西,先帮老乡们抢收麦子和油菜籽。将它收的收,盖的盖,苦战半个小时,终于将它收好,盖好。一粒粮食也未损失。甚至刚孵出的小鸡也替老乡们抱回了家。而六连指战员自己晒的衣物全部被暴雨淋湿了。
当老乡们赶回庄里,看到这样的情景,深受感动。许多群众的态度转变了,他们惭愧地说:“以前我们受骗啦,上了坏人的当,说新四军不好,其实还是新四军好,还是咱们的六连好!”
就这样,在六连的帮助下,东戴庄农民的觉悟渐渐提高。部队帮他们建立了农会,实行减租减息,组织民兵自卫队站岗放哨。战士和老乡之间争吵现象减少了。
年底,六连外出执行战斗任务。老乡们见到接防的其他连队的干部战士就问:“六连呢?咱们的六连怎么不回来?”纷纷向支队要求,让六连回东戴庄。
当支队司令部调六连回东戴庄的消息传到庄里后,老乡们事先把房子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纷纷向村里干部要求争当房东,希望自家能住上新四军。全庄的老百姓早早站在庄口,等候着六连的归来。
六连的队伍在陈连长、储书记的带领下回到东戴庄时,群众纷纷抢着帮战士搬东西。孩子们跑前奔后的欢呼:“咱们的六连回来了!咱们的六连回来了!”听说这次六连打了胜仗,庄里的老乡们合伙杀了一口一百多斤的猪,送给六连。六连谢绝了好几次,群众说:“你们如果不收,就是瞧不起我们了。”
为了不违群情,支队领导让六连收下,另外再从生产和伙食节余中拿出一些钱,添了几样菜,同全庄群众一起会餐,开了一个军民联欢会。从此,军民关系愈来愈融洽了,经常开联欢会。村里干部也常和六连干部研究情况,交换意见。真是军民团结亲如一家,齐心协力打击日伪军,六连在东戴庄农民的心坎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如果不进行经济建设,革命战争的物质条件就不能保障,人民在长期的战争中就会感觉疲惫”。(参见《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1934年1月27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134页)六连的战士们继承了我们革命军队的光荣传统,他们不仅是疆场上的勇士,人民的勤务员,而且还是生产的能手。在不影响作战与训练的原则下,坚持开荒生产运动,实现了上级要求的每个连自给三个月油、粮的号召。在繁重的作战与训练任务中,要常年生产是有困难的。但它没能阻挡六连指战员的决心。
六连采用了大忙时全体突击生产,小忙时分批轮流生产,不忙时少数人固定管理的方法,坚持了生产工作。辛勤劳动,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一年中,六连收获了近二佰担的稻子,十几担芝麻,五、六百斤烟叶,三十多万斤柴火,还养了近二百只鹅,圈里常存栏有五、六只猪,超过了上级规定的指标。达到粮、油、肉、菜蔬完全自给三个多月。尽管环境那样艰苦,但战士们的生活水平并不低。每餐总是两菜一汤。每人每月一斤半油,还有了几十万元的存款。每逢鲜果上市,战士们也和老乡一样,品尝着自己亲手种的西瓜、桃、梨确有一番滋味。后来生产发展了,果实还能卖出分红,让战士们寄回家去贴补家庭。这样,全连指战员的战斗力、凝集力大大提高,和驻地老乡们团结一心,保证了各项任务的胜利完成。士气十分高昂,部队战斗力也大大加强。
支队政治委员谢曙光将六连进驻东戴庄前后的情况写了一篇通讯:《咱们的六连回来了》,登在根据地的《淮南日报》上。新四军二师兼淮南军区政委、淮南区党委书记谭震林同志看了以后,亲自打电话给淮南日报社,要报社派人到来六支队了解核实情况。报社派苏苏同志来到支队,由政治处宣教股长杨澍同志陪同,到六连和东戴庄作了实地了解核实。苏苏同志回到报社后,向谭政委作了详细的汇报。根据谭政委的指示,《淮南日报》发表了一篇社论,号召淮南地区的党政军民向六连同志学习。学习他们这种爱民如家,勤劳刻苦的精神,学习他们扎实做群众工作的经验。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努力做好“双拥”工作,军民团结一心打击敌伪,发展人民政权。中共淮南区党委还授予六连一面“拥政爱民模范连”的奖旗。这面奖旗现存在北京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展出。
象这样积极做好群众工作的,何止一个六连。当时整个来六支队,乃至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四军、八路军,都是走到哪里,就把群众工作做到哪里。驻在哪里,就和哪里的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结下了鱼水深情。
在艰苦的抗日战争年代,我军除了打仗外,还要组织动员群众发展生产,努力解决军需供应。那时敌人频繁清剿,群众外出搞生产不安全。新四军就派出部队进行掩护。尤其是在敌人据点周围和边远地区,群众在抢收抢种时,都有部队掩护。有时,部队还抽出人力帮助群众开荒,扩大耕地面积。与此同时,为了减轻人民负担,打破敌人封锁,部队也注意利用战斗间隙搞好生产。
随着支援群众发展生产,以及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改善供应活动的开展,又接连打了几次胜仗,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大大提高了。群众完全改变了对来六支队的看法。觉得新四军是一支真正过硬的抗日队伍。因此,当地踊跃报名参军的青年也多起来了。每遇战斗减员,马上就能得到补充。到一九四四年夏秋时,来六支队包括战斗连队、医院、被服厂、修械所、边防情报站、生产队、油房及一部分家属在内,就已达近五千人。这时的新四军来六支队真可谓是兵强马壮,大发展了。在雷官集、黄木桥、羊山头、武集等战斗中,开创地方武装歼灭日伪军一个营,而受到新四军军部传令嘉奖。
(原载《铁军纵横》2014年第一期)
(作者:谢勇武(九江) 编辑:admin)
网站版权: 江西省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 通信地址:江西省南昌市友竹路7号(新四军纪念馆)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友竹路7号(新四军纪念馆)
网站版权: 江西省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
本网站支持ipv6访问
SAF Coolest v1.2 设置面板 NHISS-ZJRH-MXASE-ZAZ
图片ALT信息: 江西省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
违禁词: 第一,最,一流,领先,独一无二,王者,龙头,领导者,极致,
修改浏览器滑块样式: 4px,4px,#f00
无数据提示
Sorry,当前栏目暂无内容!
您可以查看其他栏目或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