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江西苏区的游击战争
发布时间:
2022-03-19
论江西苏区的游击战争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一般都指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新四军成立,南方八省十五个游击区的红军游击队与国民党反动派所进行的长达三年之久的游击战争。但实际上,在江西,在福建等地一些苏区,还有红军游击队开展了游击战争。他们同样地牵制了大量的国民党军队,配合了红军长征,同样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作出了极大的牺牲。他们保留下来的革命火种,同样为新中国的创建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忘我牺牲精神,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其中有许多令人感动的真实故事,同样应该记载在我们党和人民革命的历史上。然而,只是因为种种原因,他们没有能够建立起较巩固的游击根据地,坚持的时间也长短不一。现在史籍中没有或很少提及他们。笔者认为,这些没有能够建立起游击区的红军游击队所开展的游击战争,也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组成部分,应予载入史册。1937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南方游击区的决议》,同样适应于它们。本文就江西苏区的游击战争(含东固地区、杨赣地区和乐安地区)作一论述,和专家学者们共同探讨。
在中央主力红军突围前后,江西苏区实际上就开始了游击战争。
1934年9月28日,江西省委书记李富春调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随军长征。中央决定曾山任江西省委代理书记。接着,中央分局书记项英打电话给曾山,要他到瑞金接受任务。曾山从宁都赶到瑞金。项英向曾山布置了留守江西苏区的任务,要他在宁都、乐安、永安、永丰、万泰、公略等县开展游击战争。说他是江西土生土长的地方领袖,在群众中威信高,情况熟悉。为了加强江西苏区的军事力量,中央分局决定将驻守广昌到宁都之间6个连的红军,拨给曾山指挥。
曾山临危受命,第二天就回到宁都,积极进行游击战争的准备工作。首先,他召集江西省党、政、军主要负责同志开会,传达与布置中央分局交给的开展游击战争的任务,强调当前首要任务就是扩大各地武装游击队,配合当地游击队、群众赤卫队,坚持游击战争。第二,健全游击战争指挥系统。将苏区江西省各县区军事部改为游击队的司令部和政治部,县区军事部长为县区游击队司令员,县区委书记为游击队政治委员。各地建立起人数不等的独立团、独立营或游击队。党政机关人员也编入进去。第三,曾山亲自赶到广昌至宁都的前沿阵地,收集由项英拨给他指挥的“6个连”。实际上,这“6个连”已被敌人冲散。他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收集到300多人,并将他们带回宁都西北南团一带大山区,准备和其他部队一起整编。第四,在群众中进行政治宣传工作。到处张贴中央和中央分局发布的有关布告,号召大家武装起来,组织游击组、游击队,发展最广泛的游击战争,用我们的梭标、短刀、鸟枪、土炮、消灭敌人!曾山还要求群众对红军长征严格保守秘密,配合主力红军转移。
红军主力长征以后,严酷的冬天来到了中央苏区。国民党在中央苏区“剿共”的50万军队,大部分都还在苏区周围,从北、东、西三面向苏区中心区域推进。中央苏区全部县城和交通要道被敌占领。接着,敌人又从北到南,从东到西设置了四道纵横交错的碉堡封锁线,把红军游击队围困起来,并组织“绥靖团”,实行分块“清剿”。
1934年10月26日,敌北路三路军罗卓英部以4个师向宁都方向大举进攻。由于敌众我寡,敌人当日侵占了宁都县城,并准备对我江西省委、省苏维埃政府驻地宁都县刘坑乡七里村发动攻击。
面对这种严重敌情,曾山和省军区司令员李赐凡立即率领省委、省军区、省苏维埃政府及省属机关干部共4000余人,1500余支枪,1个追击炮连,分两路突出敌人的包围,撤退到宁都县安福乡的西甲村。他随即在西甲村召开干部会议,研究部队的行动方针和策略。会议决定,首先集中兵力,牵制敌人,全力掩护红军主力长征,然后突围北上,向东固集结,开展游击战争。为了集中统一领导,会议决定撤销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和省军区,成立江西省军政委员会,由曾山任主席。会议还对全省地方武装进行了整编,组成3个独立团;乐安军分区为一团;省直部队为二团;万泰军分区为四团,各县区组成独立营或挺进游击队。
在部署停当之后,曾山、李赐凡等率部在珠良、杨砾、小布、麻田、金竹坑等地与“进剿”之敌周旋。终于在11月间完成了牵制敌人、掩护红军主力转移的任务。于是,曾山率部队从永丰县黎溪村出发,进军吉安东固,由于无法突破封锁线,遂折回宁都小布,军政委员会驻在树陂村。
1935年1月上旬,敌北路军进一步加紧对博生(宁都)县、胜利县进行反革命“清剿”,用4个师的兵力将江西省委和省直机关部队包围在宁都小布地区。敌人公开宣称:“首先构成网状封锁线,制匪流窜,再抽调精捍部队,分区搜剿。”妄图一网打尽,毒辣之至!
在强敌的严密包围封锁下,部队只有突出重围,才有活路。曾山和李赐凡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分三路冲出敌人的重围:一路由曾山率领,一路由李赐凡率领,一路由洛口县军事部长宁春庭率领。计划突围到吉安东固,在东固会合后去追赶长征中的主力红军,如此计划受挫,则去湖南和贺龙领导的红军会合。这一突围计划报告了项英。
江西地方红军三路突围的结果,有两路被敌人打散了,只有曾山率领的一路突破了封锁线,到达了东固地区。省军区司令员李赐凡、省执行部长霍彤光、省供给部长曾伯诚等壮烈牺牲,省苏主席刘启耀受了重伤,在其庚兄帮助下脱险。当时,刘启耀庚兄帮其包扎好伤口以后,将其推进死尸堆里面,自己穿上刘的外衣,接过刘的手枪,屹立于山巅,吸引敌人的火力,迎击敌人蜂拥而上,最后壮烈牺牲。国民党《中央日报》报导说:“伪江西军区与伪江西省苏全部消灭,击毙伪省主席刘启耀”。国民党军队还拍摄了一张照片,上书:“陆军第三十师斩获伪江西省政府主席刘启耀首级(第三十师摄)”。省委组织部长刘球贤、省政治保卫局长娄梦侠、省妇女部长李美群等被俘,后在南昌遭到杀害。
曾山所带的队伍是省委机关和红二团。他们从小布地区到东固,需要经过永丰的君埠和永丰、吉安交界的大乌山。曾山带领部队用巧计越过君埠后,即向海拔1200米高的大乌山前进。大乌山是吉安、永丰、兴国三县交界的大山,无论通过哪个县境,都要经过一条蜿蜒20多里的羊肠小道。敌军在这进山口驻了两个连,卡住东固的通道。黄昏时刻,经侦察员用巧计杀死了两个国民党哨兵之后,曾山带领部队用机枪开路,用强火力向驻敌发起猛攻,经过20多分钟激战,部队伤亡200多人,但红军游击队大队人马终于通过了这条咽喉要道,于黎明时分到达了号称东井冈山的东固。
曾山率红二团到达东固以后,即与胡海领导的公万兴特委和红四团会合。胡海是江西东固人,曾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副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部副部长、代理部长。红军长征后,他被派回东固打游击。曾山和胡海是老战友。他们密切配合,在这一地区辗转游击,保存力量,并且帮助群众搞生产。东固是江西地方苏维埃和地方武装的主要发源地,群众基础好,崇山峻岭多,是开展游击战的好地方。曾山说:东固的群众很好,只要到了东固,老百姓就会给我们饭吃。
1935年3月初,国民党军调集9个团的兵力包围东固。于是,曾山率领红二团、红四团向兴国崇贤挺进。中共杨赣特委书记罗孟文得悉后,率独立十三团赶往崇贤,与红二、四团在崇贤胜利会师。
杨(殷)赣(县)地区,地处赣县、万安、兴国、泰和四县交界,是中央苏区的西北屏障。1934年7月,成立赣南省以后,杨赣地区划给了赣南省。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这里成为一个独立的作战区域。国民党调集了5个师的兵力加上地主武装“铲共团”,对这方圆不到300里的杨赣苏区进行疯狂的“围剿”。而留在杨赣地区的革命武装仅有刚刚改编的红色独立十三团,再加上警卫营、教导队、政治保卫队共700多人。敌我力量之比为10比1。1934年12月,中央分局派赣南省委组织部长罗孟文任杨赣特委书记兼第四军分区政委,领导这一地区的游击战争。罗孟文是江西赣县南塘人。1935年1月上旬,罗孟文指挥杨赣革命武装在赣县的棺材岭伏击侵犯杨赣苏区的敌人,击溃粤敌余汉谋部1个多团。接着,又在石芫洞、黄泥坑等地袭击敌人,均获胜利。他们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与敌人进行了 顽强的斗争。短短的几个月,先后歼灭了敌人几个连的主力部队,打垮了兴国县的地主武装“铲共团”。
1935年3月,罗孟文得知曾山率部向兴国崇贤挺进,遂率红十三团攀登崇山峻岭,越过悬崖深谷,伪装成敌第六师通过了敌人的岗哨,赶到崇贤与红二、四团胜利会师。
崇贤会师后,部队集中了2000多人,战斗力大大加强了。敌人也更加震惊,知道这是红军“大部队”,便增加兵力,加紧对崇贤地区的包围。于是,曾山在崇贤的齐汾召开省委扩大会议。罗孟文向曾山汇报了杨赣特委的工作和红十三团的概况。曾山鉴于杨赣特委与赣南省委联系不上的特殊情况,决定将杨赣特委列入江西省委领导,并指派罗孟文兼任红十三团政委。
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省委扩大会议决定两支部队突围,经杨赣地区到赣粤边游击区去,与李乐天、杨尚奎会合,并通过他们取得中央分局项英、陈毅同志的指示。此时,敌人大举增兵,敌樊松甫纵队和江西保安第五师集结起来,将我红军游击队压缩在狭小的崇贤一地,使我突围计划实现不了。为了分散敌人的注意力,曾山决定分散突围,罗孟文仍率红十三团经公万兴去赣粤边。曾山所部则突围到湘赣边,与谭余保会合。(未完待续)
(刘勉钰 省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南昌大学教授、史研专家)
(原载《铁军纵横》2011年第二期)
网站版权: 江西省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 通信地址:江西省南昌市友竹路7号(新四军纪念馆)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友竹路7号(新四军纪念馆)
网站版权: 江西省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
本网站支持ipv6访问
SAF Coolest v1.2 设置面板 NHISS-ZJRH-MXASE-ZAZ
无数据提示
Sorry,当前栏目暂无内容!
您可以查看其他栏目或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