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艰苦卓绝 顽强坚持
发布时间:
2016-08-03
艰苦卓绝 顽强坚持
——在纪念刘建华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刘勉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同志、各位朋友、刘建华同志亲属:
大家好!我受马博维会长的委托,陈坚副会长的交代,会长办公会议的安排,代表江西省新四军研究会作个发言。
2016年7月30日,是我们江西省新四军研究会的老会长刘建华同志诞辰100周年。刘建华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德高望重的革命老前辈。他参加过项英、陈毅直接领导的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并一直坚持到1949年江西解放,长达15年之久。(在全国少有)。他是正省长级的离休老红军,(在江西不多)。他在“文革”前就担任江西省委常委兼组织部长,“文革”后任全国政协委员、政协江西省第四届、第五届委员会副主席,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对江西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1997年离休后,担任了江西省新四军研究会第三届、第四届会长,第五届名誉会长,领导我们研究和宣传新四军,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令人鼓舞(如吁请省、市委对南昌新四军旧址陈列馆改扩建,为新四军十位早期领导人铸立铜象;成功举办了纪念新四军成立七十周年系列活动,包括开纪念大会,举办三年游击战争历史展览等,还出版了《江西新四军人物传》、《江西三年游击战争史》、《新四军从这里走来》和其他著作、画册)。我们今天举行座谈会,就是缅怀刘建华同志光辉的革命生涯,特别是三年游击战争中的艰苦奋斗历程,学习他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质,传承刘建华同志等革命前辈的遗愿,这对深入研究和宣传新四军及其前身的光荣历史,发扬革命传统,弘扬铁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是有积极意义的。趁此机会,我们向刘建华同志表示深切的怀念和崇高的敬意,向刘建华同志亲属致以亲切的慰问!
刘建华同志是江西寻乌县河角乡人。原名刘新昭,曾用名刘新潮。父母都是贫苦农民,苏区年代都参加过革命活动。1929年冬天,刘建华跟随父亲参加了农民协会,开始投身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担任村儿童团团长,带领村里的儿童们反对封建迷信,反对赌博,反对抽鸦片烟,配合红军反“围剿”斗争,参加赤色戒严,检查路条等。1931年,他担任河角乡的团支部书记。1932年2月,他16岁时,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经中共寻乌县委批准,担任中共寻城区委委员,旋任团县委宣传部长。1933年秋,他出席了在瑞金召开的全苏文化教育大会,懂得了文化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在战争环境里面,党中央和苏维埃政府仍把发展文教事业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当他回到县里传达和贯彻会议精神时,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已经开始,他便投入到紧张的战争动员工作中。同年11月,他调任粤赣省团省委白区工作部长。所谓白区工作,就是国民党统治区的地下工作。他经常不顾危险到白区和苏区的边沿地区调查研究,动员白区青年向地主豪绅和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利用各种形式支援苏区反“围剿”斗争,并从中发现积极分子,逐步建立青年群众组织和共青团组织。在粤赣省工作期间,有两件事对刘建华很有影响。一是改名。有一位县委书记问他:“你为什么叫刘新昭?”他说:“这是家里按字辈排行为‘新’字辈,取名新昭”。县委书记说:“叫刘新潮不好吗?新潮就是新的潮流嘛!”这样,他就改名为刘新潮。1944年又改名为刘建华。二是在粤赣省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毛主席1934年4月下旬,从瑞金来到会昌。在省委机关召开的领导干部大会上,毛主席同与会同志同志一一握手。这是刘建华同志第一次同毛主席握手,也是他第一次聆听毛主席讲话,受到深刻的教育,毛主席也对这位年青的团干部留下了印象。1934年8月,中央在于都县设立赣南省,刘建华同志调任少共赣南省委白区工作部部长。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前后,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和中央军区,由项英任书记、司令员兼政委,陈毅任中央分局委员、办事处主任,领导留下来的红军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刘建华同志奉命留在苏区坚持斗争。长征前夕,刘建华在赣南省委召开的干部大会上,第二次见到了毛主席,并握了手。毛主席问他:“怎么,你从粤赣省到这里来了呀!”毛主席说:“不要认为红军主力走了,革命就失败了,不能只看到暂时的困难,要看到革命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只要我们坚持斗争,新的革命高潮一定会到来。让我们在胜利之后再见吧!”毛主席的这番话,刘建华同志一直铭记在心。1934年12月,中央分局决定成立信康赣雄(后称赣粤边)特委和军分区,李乐天任书记兼司令员,杨尚奎任副书记,刘建华任少共书记,率一个营的部队700人从于都小溪开往赣粤边的油山地区。这是第一批到达赣粤边的正规部队。第二年3月底,项英、陈毅经过辗转曲折,化装来到油山。不久,蔡会文、陈丕显率赣南军区突围出来的部队300余人也到了油山,加上当地的游击队共计1400余人。从此,在项英陈毅的直接领导下,开始了艰苦卓绝的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
三年的游击战争,其艰苦性、复杂性、残酷性,前所未有。陈毅元帅多次感慨地说:“三年游击战争,是我一生中经历的最艰苦的战争”。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就其艰苦性来说,不亚于红军长征。红军长征以后,蒋介石侵占了整个中央苏区。1935年4月下旬,他就派了粤军余汉谋的第一军和江西保安团、赣南各县“铲共团”等反革命武装五六万人,即五十倍于我的兵力,对赣粤边游击根据地实行大规模的“清剿”。敌人狂言“要在三个月内消灭游击队”。他们构筑了三道封锁线:第一道封锁线是沿江和所有渡口派重兵把守;第二道封锁线是沿公路驻兵设卡,构筑碉堡;第三道封锁线是在游击区周围和墟镇布防设点,驻兵把守。对苏区实行“山砍光,屋烧光,人杀光”的残暴政策。在政治上,整顿保甲制度,实行“十家连坐”,张贴反动标语,悬赏通缉项英、陈毅等领导人,极力利用叛徒进行破坏。在经济上,严密封锁游击区,强迫移民并村,控制墟场,限制群众购买生活品的数量,妄图切断群众与游击队的联系,把游击队困死饿死。
在这种情况下,项英、陈毅于1935年4月,在大余县长岭村召开了连以上干部会议,制定了“依靠群众,坚持斗争,积蓄力量,创造条件,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正确方针和分散游击等一系列正确政策。刘建华同志出席了这次带转折性的重要会议。会后,部队分散到各小块游击区开展活动。刘建华同志则和项英、陈毅、杨尚奎、陈丕显等特委领导同志和特委机关在一起。针对敌人大规模的军事“清剿”,项英、陈毅采取了小规模的、分散的、群众性的游击战,以突然袭击和伏击为主,常常是夜间袭击,抓敌人的哨兵和反动派;或者袭击敌人的后方,不断地打击敌人,掌握斗争的主动权。在敌人‘清剿’最紧张的时候,游击队隐蔽急行军100多里,在拂晓前赶到广东南雄的乌径镇,全歼了敌自卫团和区公所,击毙了自卫团长丘桂兴,又用几支队、几大队等各种番号,在四乡张贴标语,闹得敌人草木皆兵,只好从山里收兵。不久,特委组织了一支50余人的游击队和随队工作团,刘建华同志任工作团主任,去边远地区开辟新的游击区。1935年7月,特委派刘建华同志到信康赣县委,协助县委工作。信康赣游击区以信丰西部山区为根据地,包括信丰、南康、赣县、大余等县的边区,是油山的中心地区之一。这里有信丰红军游击队、崇仙红军游击队、信康赣红军游击大队下属两个游击中队。粤军连续数月的军事“清剿”没有能够消灭红军游击队,便采取移民并村、把群众赶出山去的“封坑”手段,实行更残酷的“清剿”。为此,项英、陈毅在潭塘坑召开了赣粤边特委、信康赣县委和南雄县委的联席会议。会议提出了“巩固老区,发展新区”的斗争方针政策,制定了一系列对付敌人封坑的办法。刘建华同志出席了这次重要会议,并积极贯彻执行。他具体负责信丰的上乐片、大余的新城、南康的龙回西角等重要区域的全面工作,包括党团工作、群众工作和反封坑斗争。上乐村有5个自然村,200多人,设有特委的交通站和油印处,由刘建华同志领导,负责传达项英的指示和油印特委的文件,还要进行联络工作和收集情报,采购物资。刘建华同志在上乐村蹲的时间较长,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和上乐的人民群众心连心,使上乐村成了一个巩固的游击根据地,出了多位英雄人物。为了对付敌人的移民并村,信丰县委动员党员和群众一起,迁到山外,以保持党和群众的联系。到春耕时节,党员又带领群众向敌人吵闹要进山种田,否则没有饭吃。敌人无奈,只得让群众回山。敌人企图割断游击队与群众联系的阴谋又破产了。1936年阴历年前,敌人又对信康赣地游击区搞“万人大抄山”,粤军分成8路,强迫群众上山砍树,放火烧山,企图把油山变成光山,使游击队没有藏身之地。项英立即找刘建华同志等人开会,商量出几条对策。当敌人来抄山时,刘建华同志带三名工作人员出山,悄悄地来到有百户人家的大余县新城的梨头炉村,组织各村的党团员和积极分子秘密贴标语,发传单,署名红军游击队某支队某大队,故意散布说昨天晚上过了多少游击队,开往章江北岸,威胁敌人老巢。然后让国民党的保长去向粤军报告,以迷惑敌人。在党团员带动下,被逼迫去抄山的群众,采取各种巧妙的办法跟敌人作斗争。如粤军要抄山群众走在前面,他们自己在后面,群众就吵嚷:“你们有枪不敢进山,要我们没有枪的先进去,不是叫我们去送死吗?”在粤军的打骂下,进山群众将计就计,一进山就快步走,与粤军拉开距离,用打“呵啊”、“呵啊”的方式,给游击队通风报信,游击队闻声就马上转移。粤军要群众见树就砍,群众就用小柴刀的刀背有气无力地在树干上砍几下,然后就坐下来抽烟,拖延时间,结果是只闻砍树声,不见树倒地。粤军要群众放火烧山,群众就在过小河沟时故意摔跤,把火柴搞湿,点不着火,烧不了山。寒冬腊月天里,敌人在山上无所获,加上物资供应不上,“万人大抄山”只抄了三天,就收场了。1936年6月,发生了“两广事变”,粤军余汉谋的第一军从赣粤边撤走。根据项英、陈毅的部署,刘建华等同志抓住时机,把信康赣游击区扩展到平原地区,还建立了黄色村庄和白皮红心的两面政权。蒋介石采取收买手段,在解决“两广事变”后,又派其嫡系部队陆军第四十六师来赣粤边,对游击区发动了两次新的“清剿”。由于项英、陈毅早有布置,这些“清剿”均以失败告终。“七七事变”后第4天,蒋介石的陆军第四十六师撤走。
敌人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使长年生活在深山老林的游击队的衣、食、住、行困难重重,几乎过着野人般的生活。游击队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采取靠山吃山的办法,渡过了艰难的岁月。在吃的方面,游击队经常没有饭吃,游击区的群众虽然想方设法带些粮食进山来支援,但在敌人“清剿”最紧张时,群众不能进山来。游击队只好春天挖竹笋,夏天摘杨梅,秋天吃野菜,冬天找山果,甚至啃树皮吃草根。住宿就更为困难。刘建华回忆说:三年来,我们没有住过房子,睡觉没有脱过衣服,没有离开过武器,长期过着风餐露宿的生活,一年四季都是“天当房,地当床,打个盹儿入梦乡”。穿衣,游击队员三年没有发过新衣服。热天,每人只有一套单衣服,就加发一套,供两人轮流换洗,被戏称为“机动衣裤”。走路,因为敌人跟脚迹,游击队不能走大路,只能拣没有路的地方走,有时干脆在河沟里走,以免留下痕迹。游击队常常整日整夜穿越密林,走山间小径,与敌人绕圈子。
红军游击队不但要与残暴的敌人作斗争,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有时还要与野兽作斗争。有一次,刘建华同志带着游击队仅有的一名医生,去给南康浮石区委书记看病,不料医生在途中解手时,竟被一只老虎吃掉了。刘建华同志自己也曾遇到过危险。在一次战斗中,他和两名战士被敌人包围,相距10多米。敌人叫喊“不要打死,要抓活的!”刘建华同志开枪打倒一个敌人后,钻进一片小树林,再转移到约好联络的山头。但部队被打散了,山林里面只听到野兽的嚎叫。他急中生智,赶紧爬上一棵大树,坐在树枝上,看到野兽在树底下来来往往,嘶打嚎叫,直到天明。当野兽去了别处以后,他才从树上跳下来,碰巧和警卫员会合了。
人民群众的无私支援是游击队战胜敌人、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游击队爱人民,把人民当成重生亲父母,处处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人民群众想方设法支援游击队,舍生忘死掩护游击队。刘建华深有体会地说:“经过三年的斗争历程,使我们深刻认识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在任何时候,只有依靠人民,相信群众,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的事业才能得到胜利。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留在南方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开赴前线抗日。中共中央东南分局书记项英、副书记曾山亲自到大余池江,宣布赣粤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陈毅任支队司令员,率部上前线;特委书记杨尚奎和刘符节、刘建华等同志留在赣南。,坚守阵地。这是刘建华同志第二次奉命留下来,担任赣南特委委员、特委青年部长、信丰县委书等职,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赣南特委坚持党的统一战线,成绩斐然。如通过国民党大余县长彭育英的斡旋,使在大余改编的新四军避免了国民党当局的“点编”,还发了1000套衣服和军饷。刘建华同志与国民党南雄县长莫雄勾通,使莫雄释放了近700名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后又通过莫雄说服了余汉谋,释放了24名判了重刑的红军干部和地下党干部。1941年“皖南事变”后,赣南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刘建华同志暂别赣南,辗转广东南雄、韶关一带,转入党的地下工作。1944年,调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政治部组织科,主管干部工作。1945年2月,任油山武工队政委,随东江纵队向粤北挺进,创建新的根据地。
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党中央“向南巩固,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东江纵队奉命北撤山东烟台。党组织又一次决定刘建华同志留下来,先后担任五岭地委副书记兼粤赣湘边总队副总队长,赣南支队工委书记兼支队司令员、政委,这是刘建华同志第三次留在赣粤边坚持斗争。他远离大部队,在极其艰苦和险恶的国民党统治区开展革命斗争,一次又一次地承担起艰难的战斗任务。为了配合解放军解放赣南,赣南支队在江西大余、崇义、信丰、南康及广东的南雄等地,积极开展游击活动。1949年8月14日,人民解放军四十八军解放了赣州城,接着攻占了南康。8月16日上午,解放了大余新城镇。下午,刘建华同志就带着赣南支队崇余康主力,到大余县新城与四十八军一四二师四二六团胜利会师。团首长紧紧握着刘建华同志的手说:“上级早有通知,要我们设法与你们取得联系,现在我们终于胜利会师了!”刘建华同志激动地说:“我们日夜盼望跟大军会师,今天终于盼到了。愿望终于成了现实。”8月17日,刘建华以五岭地委副书记、赣南支队司令员兼政委的身份从大余抵达赣州,受到四十八军及赣州地委的热烈欢迎。四十八军军长开口就说:“你们辛苦了,长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坚持斗争,真不简单!”次日,赣州开了一个欢迎大会,表达胜利的喜悦。8月19日,四十八军一四二师和刘建华领导的赣南支队,在大余县城体育场举行了盛大的会师大会和庄严的入城式。5000军民欢声雷动,共庆胜利。不日,时任江西省委副书记的杨尚奎来到赣州,筹建赣西南区党委,请示中央把刘建华同志调到赣西南区党委工作。
江西解放后,刘建华同志又听从组织安排,离开部队转到地方工作。他所带领的赣南支队1100余人,交给赣州军分区。他先后担任中共赣西南区委组织部长,中共赣州地委书记,中共赣南区党委第一书记、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长。后任景德镇市市革命委员会主任,江西省委党校党委书记、政协江西省第四届、第五届委员会副主席。。
刘建华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奋斗不息的一生!他为江西人民特别是赣南老区所作的重要贡献,必将载入史册!
在刘建华同志百年诞辰之际,我们要学习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学习他顽强坚持的奋斗精神,学习他艰苦朴素、清正廉洁的优良作风,学习他勤政为民、关心群众的公仆情怀,学习他忠诚于党的赤子初心、学习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习他谦和待人的高贵品德和坚持学习的执著追求。让我们以刘建华同志为榜样,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为实现全面小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谢谢大家!
网站版权: 江西省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 通信地址:江西省南昌市友竹路7号(新四军纪念馆)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友竹路7号(新四军纪念馆)
网站版权: 江西省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
本网站支持ipv6访问
SAF Coolest v1.2 设置面板 NHISS-ZJRH-MXASE-ZAZ
无数据提示
Sorry,当前栏目暂无内容!
您可以查看其他栏目或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