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华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座谈会上的发言
发布时间:
2016-08-04
建华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座谈会上的发言
杨长乐
2016年7月29日
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从广东南雄,来到南昌参加今天由江西省新四军研究会举行的刘建华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座谈会。
广东南雄,是陈毅元帅坚持三年游击战争、写下脍灸人口的《梅岭三章》的地方,是刘建华同志战斗过15年的地方,是原中央苏区县。
我是中共南雄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杨长乐,刚刚在上周,组织上批准了我的退休申请。今天与我一起来参加纪念座谈会的有广东省韶关市作家协会荣笑雨主席和王心钢常务副主席。因为韶关的作家们也在不断地挖掘、整理、书写粤北地区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我们一行非常高兴能与在座的同志们、朋友们一起缅怀敬爱的刘建华同志。
我的父亲杨子江,是刘建华同志的老部下,1945年冬,我三伯父杨奉璋(游击队第三大队大队长)带着我父亲,跟随刘建华同志上山打游击,从此走上革命道路,曾任武工组长、中队长。解放后,因为交通、通信落后,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他们彼此之间中断了联系。直到1998年,刘建华同志来到南雄,见过我父亲之后,他们才开始不间断地有书信往来。
刘建华同志,对我来说,从小就耳熟能详。在游击队众多熟悉的领导当中,我父亲说得最多的也就是刘建华同志,因为他们接触得相对较多。七十年代,家庭生活相当艰苦,父亲与哥哥们挑猪仔到江西大余县青龙圩去卖,卖完猪仔后,买了一台小小的收音机回来,父亲最喜欢收听的就是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每当听到新闻中提到有刘建华同志的名字时,就会格外的喜悦,就会滔滔不绝讲起有关刘建华同志的许多故事来。讲得最多的,就是刘建华同志踏实的工作作风,镇定自若的大无畏精神,和蔼可亲的待人态度,和风细雨的工作方法,谦虚谨慎、虚心好学的可贵品质。可见父亲对刘建华同志是非常崇拜的。父亲还告诉我,他的名字就是刘建华同志在山上为他取的。
从1998年到2004年我父亲去世时止,刘建华同志给我父亲写过30多封信,我父亲生前对这些信件,视如珍宝,一封一封,整整齐齐归档存放,信封上还做上标记,还多次告诉我,这些信很有价值,要保存起来。我当时年轻,有点不以为然,也没太当一回事。
当我整理父亲的遗物时,发现了叠得整整齐齐的刘建华同志的信扎,才静下心来,一封一封地阅读,发现这些信件不仅仅是普通的信件那么简单,它完全是南雄革命史料的重要补充,有些史实,当地党史部门出版的史料中,并无记载。因此,我就产生了要整理编辑出版一部刘建华同志致杨子江书信录的想法。这个想法,得到了韶关市作家协会荣笑雨主席、王心钢常务副主席、李迅名誉主席的一致肯定和支持,才得以出版《赣粤边的红色记忆——刘建华致杨子江书信录》。
同志这一称谓,是党的一个好传统。刘建华同志给我父亲的全部信件,均称同志。而我父亲给刘建华同志的信件中,常常是称老首长、老大哥,而刘建华同志的回信中,总是诚恳地予以指出和纠正。要求称同志或老刘即可。从一个看似简单的称谓问题,却能让人感受到刘建华同志是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刘建华同志给我父亲杨子江的书信。逐一读之,无不使人对这位革命先辈肃然起敬。在这些书信中,有对战争岁月的回忆,有对革命理想的憧憬,有同志间的嘘寒问暖,有对政局和时事的关注,等等。总之,在这些书信中,浸透了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智慧和心血,其革命征程和思想脉络跃然纸上。
刘建华同志出生于1916年7月,建国前经历了中央苏区和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红军长征、新四军北上抗日、东纵北撤烟台时,毅然服从党的安排,三次留在赣粤边,坚持斗争,直至解放。刘建华同志为中国的解放事业,为粤北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07年,我与家人到南昌看望刘建华同志,他见到我们倍感亲切,谈兴颇浓,临别时,他一再与我说:“南雄人民好!油山人民更好!代我转达向南雄父老乡亲的问候。”还一再表示:南雄我是还要去的,油山我也还要去看看。
相隔三年后的2010年,我再次到南昌看望刘建华同志时,他已经是94岁高龄了,记忆明显不如三年前。但我把他写给我父亲的信拿到他面前时,他笑着说,这个字我认得,逗得大家一阵欢笑。当我们用纸条写上当年游击队的一个个领导者的姓名,递到他面前时,他很认真地看,很认真地回忆,然后,肯定地回答:“这个人我认识”,“这个人没问题”。
刘建华同志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共产主义信仰,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1998年4月3日给杨子江的来信中,刘建华同志谈到要写回忆录的事情,他为了尊重事实,还原历史,认认真真地做到实事求是,亲自写信向我父亲了解,回忆一些历史片断。后来的4月18日,9月2日,这一年的3封来信都在谈回忆录的事情,不断地考证,正如他在信中所说:“反复考证这些问题是想把史实尽量搞准确一些,写回忆录最重要的是要把史实搞准确,起码是要把大事基本搞清楚一些。”那个时候的刘建华同志已经是80多岁的耄耋老人,自己的记忆可能不全面,就反复写信考证,前后共花了3年多时间撰写、修改,于1999年7月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个人回忆录《风雷激荡二十年》。从他的少年时代写到中国解放,讲述的是作者投身革命武装斗争20载所亲历的风雷激荡,血雨腥风,艰苦卓绝的革命历史故事。这部回忆录成了目前研究赣粤湘边革命斗争的珍贵史料,受到广泛的关注,如果他不是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写作的话,我想效果肯定大为不同。他的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后辈学习。
仔细阅读刘建华同志给我父亲的书信,无比感慨,字里行间透出的朴实、真诚、客观、纯洁、坦荡,无不让人由衷赞叹革命老前辈的赤胆忠心和高尚情操。我越来越明白老一辈人经历了战火的洗礼,他们的信仰始终保持不变,仍然保留着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有一种铭记历史的热情和关心下一代成长的火热心肠。
在对待史实上,刘建华同志的态度一直是实事求是的,他不仅对自己的回忆录严格遵守实事求是,还对南雄市委党史研究室、老游击战士联谊会编辑的《张尚琼纪念文集》一书,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并就有关内容进行反复商榷、推敲。如1999年6月23日的来信、7月7日的来信、8月9日的来信,都着重谈了《张尚琼纪念文集》的出版一事。他在信中反复说:“我只提一个建议,你们不要赶时间,尽最大可能搞清楚尚琼同志的历史贡献,实事求是不扩大也不能缩小,这是最花时间的,能做到大事基本准确,也就是一本好书,对年青一代有教育意义。”同时对一些细节和张尚琼的文章里一些个人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刘建华同志特别关心和重视下一代的成长,他在书信中也反复提到了对下一代的教育问题,他特别担忧后代背离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搞腐败。如1999年10月7的来信中,谈了教育子女的问题,他在信中说:“首先要他(子女)上好自己的几课,一是廉政课,二是党性课,三是群众观点课,办事首先要想到群众,为了群众,不要首先想到自己,为了自己,这些比补我们课还重要。”
在谈到老年的学习时,刘建华同志说:“但是看书看报还是要看的,学习是无止境的,学到老嘛!不学习,什么事都不知道,也就等于是个植物人,不学习可能老了还要犯错误,过去有句话:“盖棺定论”就是说一个人好坏死了才能定论,现在不要盖棺而要火化了,我们还未火化之前还要学习,但学习也要量力而为。每天三看(书、报、电视)要学习好,还要注意休息好,休息好,才能学习好,这是辩证法。”
斯人已逝,幽思长存。刘建华同志在南雄这块红色土地上参与、坚持、领导了15年的游击斗争,与南雄结下了不解之缘,与他的战友们一道,为南雄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身为中央苏区——南雄的市民,理应发扬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将刘建华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发扬光大,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落实习总书记讲话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是我们对刘建华同志最好的纪念。
今天,我带来了我编的《赣粤边的红色记忆——刘建华致杨子江书信录》一书,谨以此书献给在座的同志们,献给敬爱的刘建华同志。
网站版权: 江西省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 通信地址:江西省南昌市友竹路7号(新四军纪念馆)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友竹路7号(新四军纪念馆)
网站版权: 江西省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
本网站支持ipv6访问
SAF Coolest v1.2 设置面板 NHISS-ZJRH-MXASE-ZAZ
无数据提示
Sorry,当前栏目暂无内容!
您可以查看其他栏目或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