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纪念刘建华同志百年诞辰座谈会上的发言
发布时间:
2016-08-09
在纪念刘建华同志百年诞辰
座谈会上的发言
———刘建华长子刘鲁江
首先,非常感谢江西省新四军研究会为我们父亲召开的这次座谈会;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各位亲朋好友冒着高温酷暑参加座谈会,和我们共同纪念他老人家的百年诞辰。
我们的父亲离开我们已两年多了,明天,就是他的百年纪念日。此时此刻,我们更加想念亲爱的父亲,更加缅怀他伟大而又平凡的一生。
我们的父亲刘建华1916年7月出生江西赣南最偏僻的山区寻乌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我们的爷爷刘维栋参加了1928年寻乌县“三.二五”农民暴动。他是村里暴动队的负责人之一。受爷爷的影响,我们的父亲1929年冬即投身革命,当时他只有13岁。1930年5月毛主席率领红四军进驻寻乌县城,领导寻乌人民扩大工农武装,成立了寻乌县苏维埃政府。就在这一年,我们的父亲加了共青团,并在1932年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怀抱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在长达八十余年的革命生涯里,我们的父亲出生入死、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了毕生精力,他是当之无愧的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父亲是个意志坚强,为革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人。父亲在建国前经历了中央苏区和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各时期的革命斗争,经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残酷考验。尤其是在项英、陈毅直接领导下的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更是艰苦卓绝,其艰苦性、复杂性、残酷性前所未有,就像父亲在他的回忆录中总结的那三年,“是国民党集结重兵对赣粤边游击队实行全面清剿的高峰年、是赣粤边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实行战略转变的三年、是赣粤边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面临生死存亡严峻考验的三年”。父亲和他的战友们睡觉不脱衣,武器不离身,风餐露宿,忍饥挨饿,过着近似野人的生活,多少次与死亡擦身而过。以至于父亲在晚年时,有时梦中会从床上跃起,喊道:敌人来了,快撤!极其艰难困苦的游击战争在父亲一生的记忆中刻下了深深地烙印。
父亲是个顾全大局、党性极强、把党和人民的利益看做高于一切、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人。当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主力开始长征时,父亲奉命留在苏区坚持斗争; 西安事变后,国共二次合作,留在南方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父亲又一次奉命留下,辗转赣粤,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做党的统一战线工作;解放战争时期,东江纵队北撤山东烟台,父亲再一次留下,坚持赣粤边斗争直至解放。父亲就是这样毅然决然的服从党的安排,远离上级党委的领导,远离大部队,在极其艰苦和险恶的国民党统治区开展革命斗争,为我党保持在南方的革命阵地和战略支撑而浴血奋斗。
父亲是个对党的工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解放后,父亲先后担任过多个重要领导职务,他坚持拥护党的方针政策,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委指示。他一贯遵守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他为人正派,襟怀坦荡,光时磊落,一辈子呕心沥血,披肝沥胆为党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江西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离休后,他发挥余热,担任了江西省新四军研究会会长,为革命的传承做了力所能及的贡献。
父亲是个生活简单,清贫朴素的人。他总说,衣服只要能穿就行,三顿饭只要能吃饱就好。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工作上,而对自己的生活从来都是低标准要求。他廉洁奉公,从不以权谋私,有时下到基层,坚决反对高标准接待,吃完饭也一定要自己交上伙食费。他严格要求子女,教育我们要认认真真做事,老老实实做人,从不为了一丁点私事向组织提要求。
父亲是个性情温和教养很深的人,严于律已,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平等宽厚地对待他身边的每一个人,不论是同事下级,还是其它工作人员。在我们的印象里,父亲从未向谁发过脾气,谦逊和微笑永远是他待人的态度。父亲是农民的儿子,同时他又在广袤的赣粤边红色土地上坚持了十余年的游击战争,他对老区和老区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只要老区来了人,父亲就特别高兴,热情接待,嘘寒问暖,让我们安排好吃、住、行,提出的问题能解决尽量解决,不能解决的也耐心解释,丝毫没有官架子。晚年期间,他至力于赣南老区的经济建设与发展,他在赣南老区干部群众心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父亲虽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留给我们巨大的精神财富却永远伴随着我们,作为儿女,我们一生也受用不完,我们也将教育后代,子子孙孙永远传承!
爸爸,安息吧,我们永远以你为骄傲!
网站版权: 江西省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 通信地址:江西省南昌市友竹路7号(新四军纪念馆)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友竹路7号(新四军纪念馆)
网站版权: 江西省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
本网站支持ipv6访问
SAF Coolest v1.2 设置面板 NHISS-ZJRH-MXASE-ZAZ
无数据提示
Sorry,当前栏目暂无内容!
您可以查看其他栏目或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