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发布时间:
2018-02-08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赴江西寻访抗日老战士纪实
王金鑫 王骅书
“抗战研究要深入,就要更多通过档案、资料、事实、当事人证词等各种人证、物证来说话。要加强资料收集和整理这一基础性工作,全面整理我国各地抗战档案、照片、资料、实物等,同时要面向全球征集影像资料、图书报刊、日记信件、实物等。要做好战争亲历者头脑中活资料的收集工作,抓紧组织开展实地考察和寻访,尽量掌握第一手资料。” 这是2015年7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回顾和思考”集会上的讲话。同年11月,国家社科规划办设立了国家社科重大招标课题,积极推动抗战老兵口述调查工作。南京师范大学《抗日老战士口述史资料抢救整理》获准立项,该课题由南京师范大学张连红教授担任首席专家,南京师范大学抗日战争研究中心、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盐城师范学院新四军研究所、盐城新四军纪念馆等机构共同参与。
2016年3月5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抗日老战士口述史资料抢救整理》(项目批准号:15ZDB045)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正式开题。盐城师范学院新四军研究所负责新四军老战士口述史资料抢救整理子课题,所长王骅书教授担任子课题负责人。自开题以来,在南师大抗战研究中心、南京民间抗战馆、新四军纪念馆、新四军三师八旅纪念馆等协作单位的通力合作中,课题组已走访200多位新四军老战士,现已形成南京、盐城、滁州、扬州、淮安等地500余位新四军老战士的口述资料。
当前,新四军课题组走访工作正向革命老区和新四军老战士主要居住地深入推进。2018年1月25日,新四军课题组在负责人王骅书教授带领下,自江苏盐城南下,风雪兼程驱车800公里,于次日到达人民军队的诞生地,同时也是新四军军部所在地——江西省南昌市。寻访工作得到赣省新四军研究会的全力支持,熊河水、蒋涛、唐路凯、俞秀萍等研究会与分会领导,积极遴选访谈对象,热情沟通联络预约,帮助课题组自1月27日至31日,连续走访12位住南昌的新四军老战士,并为其中11位老战士录制了口述史访谈的音像。
他(她)们是:原新四军二师淮南大众剧团演员、参加过新中国首届文艺大会,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接见的孙玲;曾经担任新四军七师皖南支队班长、派往山东铁道游击队参与攻克枣庄的叶道清;参加过耙齿凌战役和大中集战斗的尤云儒;见证了曹甸战役的康文魁;江西籍新四军六师老战士席树荣;原江西省军区副政委陈伊将军夫人、在陕北公学听过毛泽东讲课的马来西亚归侨陈日梅;当过新四军三师直属特务团通讯员、参加过两淮战役的原44军132师副参谋长马维忠;抗日烈士之女、原淮南干部子弟学校学员袁立华;原新四军四师师部文员、担任过后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秘书的纪干;新四军一师总兵站警卫排战士、华东军政大学毕业的原29军86师政治部副主任李德宏;原新四军三师十旅通讯员、担任过后任空军司令员王海上将飞机机械师的孙林。
江苏、安徽途中的漫天暴雪增添了课题组的南下豪情,南昌的冰雹冻雨挡不住课题组的寻访步伐。老战士及其子女闻讯课题组迢遥千里,驱车南来,进门时茶水糕果齐备,离别时牵手依依惜别,其情其景,数度重现,让课题组所有成员的心头涌起阵阵暖流 。访谈过程中,老人们通过回忆口述和保存的照片、信件、图册等实物资料,再现记忆深处的烽火岁月,情之所至,或绘声绘色,或泪眼迷濛,或笑容可掬:孙玲奶奶在淮南大众剧团从事文艺创作的欢声笑语、叶道清老人跟随新四军兵工大王吴运铎学习制造枪榴弹,誓把一切献给党的豪情壮志、陈日梅女士读完《西行漫记》,冲破家庭樊篱执意奔赴延安的坚定志向、袁立华奶奶在父亲为党牺牲后孤苦无依的黯然神伤等等,都给课题组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由于年岁不同、文化差异、经历曲折等多种原因,这些来自文艺、机要、后勤、军事等不同战线的老人们,叙述虽长短不一,侧重不同,但从各个角度展示的战时史事与心路历程,使每一段口述史都显的弥足珍贵。
南昌走访期间,尤为令人欣喜的是访到了马维忠、李德宏两位盐城籍新四军老战士。马维忠老人是盐城建湖人,1942年参加建湖县总队,后从建湖独立团被编入新四军三师直属特务团,该团乃全师精锐,也是从盐城走出去的人民军队主力团,解放战争时期编为44军132师394团,132师全师均为新四军三师的部队,马维忠老人转业至地方工作前曾任132师副参谋长。李德宏老人是盐城东台人,1943年参加新四军一师总兵站警卫排,曾先后就读于华东军政大学和长春第二政治学校,离休前曾任29军86师政治部副主任。当与两位老人见面时,老乡之情油然而生,访谈交流尤显顺畅,拉手道别真情难舍。马维忠老人在女儿搀扶下移步三楼窗前,高举作别的右手久久不放;李德宏老人舍不得我们离开,推着轮椅亲送课题组进入电梯。他们深深的故乡情怀溢于言表,感人的画面至今犹在眼前。
南昌访谈结束,得赣省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熊河水同志帮助联络,课题组移师景德镇再续采访。景德镇市新四军研究会陈少华、洪先社、张红生三位领导亲自陪同引路,走访了程银、张新诚、张克宇三位老战士。程银老人是盐城射阳人,建国以后曾多次返回家乡,课题组久闻其名,2月1日下午,课题组到达老人家中,为他录制口述史音像。程银详细叙述了自己三次潜水炸毁日军汽艇和参加两淮战役的经历,口述全程声情并茂,表情的起伏,见解的深刻,记忆之清晰,讲述之持久,现场战术演示之生动,令所有在场者叹为观止。
2月2日上午,课题组走访了抗日老战士张新诚老人,这是一位任过战士、排长、连长、指导员等军职,转业后担任过派出所所长、区委书记、组织部副部长、瓷厂党委书记、包装厂党委书记、电厂党委书记、环保办主任等职务的老党员、老干部,也是一位坚持不懈资助盲人、养老院、孤儿院的慈善家。
有意思的是,课题组通过对张新诚老人口述内容的分析,一致认定老人并不属于新四军序列,而是一位履历少见的八路军老战士。因为老人抗战时期所在的水东军分区虽曾由新四军四师开辟和管辖,但由于斗争的需要,自1941年由八路军冀鲁豫军区代管,1943年正式划归八路军冀鲁豫军区。张老于1944年6月参军入伍,因此张新诚老人无疑是一位隶属八路军序列的老战士,这恐怕连张老自己都没有想到。2月2日下午,课题组又走访了老战士张克宇,张老是当年从国统区投身苏北解放区的地道上海青年、知识分子,曾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附属初中和光华大学附属高中,先后在苏中根据地如西县粮食局和淮北根据地工作团工作,其间曾就读于江淮大学,校长是曾任孙中山先生秘书的著名教育家韦悫。张克宇同志在18军服役时曾参加进军西藏和西藏的和平谈判,担任过西藏歌舞团第一任团长,他说自己“一生最难忘西藏十年”。他的精彩讲述也是课题组江西寻访的收官之笔。
应景德镇市新四军研究会之邀,2月3日课题组在景市艺术馆两位馆长陪同下参观了“铁军魂书画作品展”,拜谒了陈毅“瑶里改编”的旧址,2月4日返回盐城正逢立春。此次冬去春回的江西之行获得了巨大收获,不仅走访了人数较多、身体健康的新四军老战士,录制了质量较高的口述史资料,同时还开拓了以新四军研究会为桥梁的采访路径。在返程的车中,课题组一路回顾,一路感慨:担任主访的王骅书教授说,这些老同志从少年时代起,就意识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自觉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正是一颗初心引导他们书写了光辉人生。担任摄像的姚永明老师感言——程老与日寇作战的地方就是我的家乡,他提到的每一个地名我都熟悉,家乡的土地上有如此激动人心的抗战故事和如此奋不顾身的战斗英雄,既让我震惊又让我自豪,这是一次难忘的精神洗礼。担任记录的王金鑫发现,这些老同志之所以功勋卓著,与他们在战争时期注重学习关系密切,他们大多数进过党和军队的学校,提升了军事理论与文化水平,并能随着革命与建设的进程与时俱进,的确令人感佩。他们虽已离乡七十余载,不少人仍乡音未改,战争、建设,让他们客居异乡,但不变的是当初离乡抗日,投身革命时的那份热忱和淳朴。老战士们的人生恰如陈毅元帅《梅岭三章》所言:“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2018.2.7
下一页
网站版权: 江西省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 通信地址:江西省南昌市友竹路7号(新四军纪念馆)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友竹路7号(新四军纪念馆)
网站版权: 江西省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
本网站支持ipv6访问
SAF Coolest v1.2 设置面板 NHISS-ZJRH-MXASE-ZAZ
无数据提示
Sorry,当前栏目暂无内容!
您可以查看其他栏目或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