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章娜
2022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7周年纪念日。
抗战期间,侵华日军的炮火让南昌许多地标性建筑遭到破坏、损毁,其中既有作为交通、邮电要地的南昌邮政大楼、南昌汽车总站,也有当时的军工重地“中央南昌飞机制造厂”等建筑。它们有的经受住了炮火的肆虐,伫立至今岿然不动;有的几被摧毁,现已面貌一新……
如今,我们踏访这些在历史长河中饱经风霜的老建筑,追寻那段不能忘却的记忆。
军工重地老建筑抵住了日军重磅炸弹
“老美术楼”
“指挥塔楼”
2006年,南昌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公布的一份侵华日军南昌大屠杀罪证调查报告显示,日军侵占南昌期间,64420名南昌居民被杀害,9762人被伤害致残,132457栋房屋被炸毁或烧毁……
谈及抗战峥嵘岁月,南昌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南昌市政协常委张恒立感慨颇深。多年来,他一直在采访抗战时期的幸存者,重访修复或重建的历史建筑。
“说起侵华日军在南昌炸毁的老建筑,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师大青山湖校区的大礼堂建筑群。当时,那里还是飞机场。”张恒立说。8月29日下午,记者走进江西师范大学(青山湖校区),从校门步行百米,一座标有“1935”红色字样的建筑映入眼帘,一旁写有“指挥塔楼(一九三五)”字样的碑文标注了这栋建筑的“简历”。从碑文可以得知,“指挥塔楼”是江西师大校园内的一座著名建筑,也是这所学校最老的建筑之一。
“指挥塔楼”始建于1935年,1937年春竣工,是当时“中央南昌飞机制造厂”的指挥塔兼办公大楼。“指挥塔楼”系5层砖混结构,是当时南昌为数不多的高层建筑,其中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地上每层有房间12间。大楼房顶为平顶设计,以放置测风设备、放飞测候气球之用。彼时,塔楼原东立面南部还有一处正门,每层南立面东部各有一个圆窗,造型颇有欧式风格。
史料记载,建成之初,“指挥塔楼”曾屡遭侵华日军飞机轰炸,其中有枚重磅炸弹从塔楼平顶处洞穿楼身东北翼,并直达地下室爆炸,幸地基未损。2010年8月,这栋“75岁”的大楼按原貌再度修整,如今仍在发挥作用。
“指挥塔楼”不远处,就是江西师大著名的“大礼堂”。这里,曾是“中央南昌飞机制造厂”的机身焊接厂房兼飞机库。
“用现在通俗的话来说,大礼堂所在地就是飞机仓库的原址。”当时,组装完成的飞机就在这里停放、滑行进出。张恒立介绍,资料记载,“中央南昌飞机制造厂棚厂”(大礼堂)设计时采用“单层钢筋混凝土空腹梁结构”,空间宽阔而无需立柱支撑,以便飞机建造和进出。这种“空腹梁”式设计,既可减少材料用量、减轻自重,又能开阔建筑内部空间,如今仍在大跨度体育馆、厂房仓库等大型建筑中广泛采用,在当时堪称先进。
与“指挥塔楼”“中央南昌飞机制造厂棚厂”一同建造的,还有飞机修理厂(即江西师大“老美术楼”)。1935年建造的飞机修理厂,采用“单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这种设计在当时既可缩短工期,又可保证建筑的美观、耐用,还具备较好的抗震、减震效果。
老建筑历经风雨在校园重新焕发光彩
大礼堂
谈及这三栋同一时期建造的老建筑,江西师大学子感触颇深。
史料记载,1950年“国立南昌大学”迁入老飞机场(即今江西师大青山湖校区一带),原飞机仓库被改建为大礼堂,成为师生开会和举行文艺活动的重要场所;几经变迁,直至2010年修复前,一直是师生们频繁出入的场所。
江西师大1996级学子罗海涛表示,三栋老建筑中,他印象最深的当属大礼堂。他回忆道:“念大学那会儿,这里应该算是当时校园里面积最大的会场,学校开大会、举办舞会和各种文艺活动都会选择大礼堂。大礼堂前面的小广场,也是师生们日常体育活动的重要场所,令人印象深刻。”
“很久没去母校了,哪天抽空去看看。不知道现在的大礼堂还会不会举办大型活动。”罗海涛感慨道,承载许多人青春记忆的这栋老建筑,无疑是许多师大人的共同回忆。
大礼堂经修复后,已不再单单是举办文艺活动的场所了。如今,大礼堂一楼已成为师大青山湖校区的综合服务大厅,大楼内饰已变成现代办公风格,看不出一丝岁月的痕迹。现场一名女工作人员介绍,二楼在学校举行大型活动时才会启用,日常不对外开放。
与大礼堂一样,“指挥塔楼”如今也不再是教学场所,已挂上“江西师范大学师范教育博物馆”招牌,“老美术楼”也变身为江西师范大学老年大学及离退休工作处等单位或部门的办公场所。
“沿着老建筑走一圈,会想起在师大工作的往事,沉浸在那段历史的回味中。”8月29日下午,在江西师大青蓝湖畔散步的师大退休教师周老先生,向记者谈及老建筑时笑着说,虽然自己不曾经历那个时代的风雨,但置身于老建筑中,总会不自觉地从中追寻记忆,感慨时光流逝、历史变迁。
遭日军轰炸幸存邮政大楼完好保存至今
南昌邮政大楼现貌
“邮政大楼是在时代风云中屹立不倒的一栋老建筑,成为‘南昌地标’之一当之无愧。”张恒立这样评价。
坐落在南昌市民德路的邮政大楼,建于20世纪30年代,如今“藏”在老城区的街巷中,显得有些老旧。可作为当时的地标性建筑,邮政大楼同样经历了战火硝烟的洗礼,承载了几代南昌人的回忆。
在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南昌市分公司的档案室内,一本档案资料册记录了南昌邮政大楼的“简历”:它始建于1935年,曾用名为交通大厦。之所以取名“交通”,是因为当时邮政局隶属于交通系统。
20世纪,邮政是信息传递的重要手段。因此,无论是最初的交通大厦,还是如今人们惯称的邮政大楼,这栋建筑在时代发展中的作用,都可谓举足轻重。
张恒立介绍,在20世纪30年代,南昌交通大厦与江西大旅社(今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省立图书馆(现为江西画院),并称为“南昌三大标志性建筑”。
“交通大厦当年非常漂亮,建筑规模之大在当时比较罕见。”张恒立说,1936年建成后,这栋两层楼高的“高级建筑”三分之二用于办理邮政业务,三分之一用于办理电信业务。
1937年至1939年间,侵华日军多次轰炸南昌,坐落在市中心的交通大厦自然未能幸免。史料记载,有目击者称,当时该大楼楼顶上有一层斜拉式的玻璃雨棚,侵华日军飞机轰炸时,一颗炸弹正好投在玻璃雨棚上方,玻璃雨棚全部损毁,可也因此起到了缓冲作用,没造成更大损失……经事后检查,南昌交通大厦其他部分没有受损。之后,这栋老建筑一直完好地保存至今。
它曾是“老南昌”与远方亲人的沟通桥梁
随着时代的变迁,南昌交通大厦的用途不断变更。1951年,这栋大楼由江西省邮电管理局和南昌市邮电管理局共同使用。1958年,省局迁移新址后,大楼由南昌市邮电管理局单独使用。1969年12月,邮电分设,大厦成为南昌市邮政局办公与生产用房,遂定名为“邮政大楼”。
“我是20世纪80年代进入邮政系统工作的。作为一名老邮政人,在这栋服务了几代南昌人的建筑里办公,很是难得。”邮政老职工陈女士说,当年她参加工作时就听说过邮政大楼悠久的历史。就在她进入单位的前几年,邮政大楼进行了它唯一的“大手术”——邮政局在大楼原有楼层上加盖了一层,将其增高为三层。
陈女士回忆中的那次“增高”,在邮政公司的档案资料中也有记载。1984年,为拓展邮政大楼办公场所用地,对其实施了加层施工。走访中记者了解到,邮政大楼除20世纪80年代的那次改造外,并没有进行其他结构性的改造,其间仅对外墙、内饰进行过翻新修复。2006年,南昌邮政大楼被评为南昌市文物保护单位。
8月31日上午,68岁的南昌市民姚先生带着一封信件,来到邮政大楼门口的邮筒投递。姚先生说,用书信与亲友联络,是自己多年来的邮政情怀。姚先生告诉记者,作为一名“老南昌”,他对邮政大楼的记忆非常深刻——多年前,在快递行业还没有快速发展的年代,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来这儿给远在他乡的弟弟寄送家乡特产,有时还会来“拍电报”联络亲友。姚先生说,每次来到这里,都会激发心中的一份思念之情。
如今,邮政大楼的大部分区域已成为东湖区民德路邮政支局的办公区,另一部分则被改造为中国邮储银行南昌市分行东湖区支行办公场所。
“南昌汽车总站”遭受多次轰炸损毁严重
史料记载,南昌车场和南昌汽车总站于1928年12月11日设立。1930年,在牛行车站附近设立了南昌第二个车场及客运站,同时扩充了南昌总站运营线路。
令人惋惜的是,当年,南昌大批建筑都因侵华日军的炮火被毁坏。南昌汽车总站也遭受了多次轰炸,损毁严重。
“除了残暴的杀戮,在日军烧毁、轰炸南昌城大量建筑的同时,也有很多平民丧生。”张恒立语气凝重地说道。他称,自己曾在一名外国记者的采访报道中读到这样一幕:日军轰炸南昌时,一名妇女抱着孩子正在南昌汽车总站等车,一枚炸弹恰巧在她身旁不远处爆炸,妇女不幸丧命,只剩下她怀中的孩子无助地哭泣……“这一幕何其令人悲痛!”
张恒立介绍,南昌汽车总站曾遭日军轰炸,原址就在如今广场南路大润发超市的位置。这座标志性汽车站见证了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其历史变迁也勾画出江西公路客运事业的发展轨迹。
南昌长途汽车站几经变迁迈向“下一站”
南昌汽车站承载几代人的回家路
1946年,南昌汽车总站改迁至现在的江西长运停车场(今南昌市八一大道与永叔路交会处),更名为江西省公路局汽车总站。同时,还在阳明路和党家路交会处(靠近青山路口公交站)新设南昌市汽车站。1956年,新建设的南昌汽车站站房投入使用(位于现万寿宫地铁站3号出入口附近)。
1974年,南昌市政府再度规划汽车站,将原南昌汽车总站场址作为南昌长途汽车站选址。1975年5月,工程正式开工,1980年2月13日落成并开始营业,南昌长途汽车站从此走上了“巅峰之路”。
车站发展的同时,“江西省汽车运输总公司南昌公司”也更名为“江西长途汽车运输公司”。1993年4月3日,江西长运股份有限公司以定向募集的方式设立。2002年7月,该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成为 我国资本市场中第一家以道路客运为主业的上市公司。
2011年夏,曾辉煌一时的南昌长途汽车站进行班线分流,客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2016年,南昌长途汽车站择址在南昌火车站旁新建,可谓占据地理位置优势,却再也无法重现往昔的繁华景象。据江西长运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最新的发展目标就是充分利用南昌长途汽车站的地理位置优势,将其打造为南昌旅游集散中心。
【记者手记】
77年过去了,我们从未忘却。
铭记历史,砥砺奋进。聆听一段历史故事,在内心深埋下敬畏敲响警钟。身处繁华盛世的我们,常常会说,生活需要一些仪式感。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7周年纪念日这一天,我们不妨也去找寻一份仪式感,去历史遗址走走看看,感受岁月在墙上剥落的痕迹;去翻阅一本历史书籍,重温那些留存于历史长河中的烽火印记。
我们追寻记忆,是为了感悟和平的珍贵,凝聚开创未来的力量。